![]() 公孙龙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公孙龙,相传字子秉,赵国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20年至前250年间。他的生平事迹已经无从详知。他可能较长时间作平原君的门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说,“平原君厚待公孙龙”。约于公元前248年至前279年间,公孙龙曾从赵国带领弟子到燕国,《吕氏春秋.应言》载,是为了说燕昭王以“偃兵”。燕王虽然表示同意,公孙龙却当面对燕王说,当初大王招纳欲破齐、能破齐的“天下之士”到燕国来,后来终于破齐。目前“诸侯之士在大王之本朝者,尽善用兵者”,所以我认为大王不会偃兵,燕昭王无言应答。 公孙龙又曾游魏,与公子牟论学。 在赵国,《吕氏春秋.审应览》载,公孙龙曾与赵惠文王论偃兵。赵王问公孙龙说:“寡人事偃兵十余年矣,而不成,兵不可偃乎?”公孙龙回答说:“赵国的蔺、离石两地被秦侵占,王就穿上丧国的服装,缟素布总;东攻齐得城,而王加膳置酒,以示庆祝。这怎能会偃兵?” 《吕氏春秋.淫辞》说:秦国跟赵国订立盟约:“秦之所欲为,赵助之;赵之所欲为,秦助之。”过了不久。秦兴兵攻魏,赵欲救魏。秦王使人责备赵惠文王不遵守盟约。赵王将这件事告诉平原君。公孙龙给平原君出主意说,赵可以派遣使者去责备秦王说,秦不帮助赵国救魏,也是违背盟约。 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兵攻赵,平原君使人向魏国求救。涪陵君率兵救赵,邯郸得以保存。赵国的虞卿欲以信陵君之存邯郸为平原君请求增加封地。公孙龙听说这件事,劝阻平原君说:“君无覆军杀将之功,而封以东武城。赵国豪杰之士,多在君之右,而君为相国者以亲故。夫君封以东武城,不让无功,佩赵国相印,不辞无能,一解国患,欲求益地,是亲戚受封,而国人计功也。为君计者,不如勿受便。”平原君接受了公孙龙的意见,没有接受封地。 公孙龙善于辩论。《公孙龙子.迹府》说,公孙龙与孔穿在平原君家相会,谈辩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晚年,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公孙龙由是遂诎,后不知所终。 公孙龙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孙龙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名家有《公孙龙子》十四篇。今存六篇。《迹府》,是后人汇集公孙龙的生平言行写成的传略。其余五篇是:《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其中以《白马论》最著名。 公孙龙思想简介 公孙龙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以“白马非马”、“坚白石”等闻名一时。 名家出现于战国中期以后,名家的人以“辨者”而闻名,他们以思考逻辑方法和探寻思维方式见长,代表人物有惠施、公孙龙。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史》中将名家分为“合同异”与“离坚白”两派,前者的代表人物惠施(约公元前370至公元前318年),为战国时期宋国人,曾为魏惠王相。主张诸侯停止战争,各国平等相处。但其著作失传。 “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为公孙龙,龙壮年到魏国,见中山公子牟。中山公子“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列子•仲尼篇》)。后被乐正子舆等人所笑,乐正子舆等人认为公孙龙“行无师,学无友;佞给而不中,漫衍而无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列子.仲尼篇》)。而公子牟“不以为尤,其说乃大行矣”(谢希深《公孙龙子注》序)。 《庄子逸文》载,梁君出去打猎,看到一群白雁,准备射猎之,却被行人所阻。梁君大怒,欲射行人。为其驾车的公孙龙乃劝阻了他,并以昔日宋景公不愿以人为祠而感动上天最终为民祈得大雨之事进谏梁君。指出“君以白雁故而欲射杀人,主君譬人无异于豺狼也”。梁君听其荐,乃与龙上车归,曰“人猎皆得禽兽,吾猎得善言而归”。后又传公孙龙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公孙龙乃以白马非马之辨令关吏折服,而得以骑马过关。《公孙龙子考》序认为公孙龙遂因此得大名,蜚声天下。 赵惠文王六年(前293年),封公子胜为平原君。平原君喜好名家论辨之言,桓团、公孙龙等好辨之人,都成为平原君的门客。其时孔穿(孔子六世孙,俞樾《俞楼杂纂》载)路过赵国,乃到平原君处与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及“臧(奴隶)三耳”等。赵惠文王十五年(前284年),公孙龙到达燕国,游说燕昭王息兵。十七年(前282年),回到赵国,又与惠王论偃兵之事,(龙)认为,“偃兵之意,兼爱天下之心也;兼爱天下,不可以虚名为也,必以其实。”(《吕氏春秋.审应览》)并指出秦得地而(赵惠)王缟素布总,齐亡地而加膳,并非兼爱之心,故不能行偃兵之实。 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围赵国的邯郸,平原君派使者向魏国求救。魏公子无忌率军解围,秦兵退去。虞卿建议平原君向赵王请封。公孙龙听说后,连夜驾车去见平原君,认为此举甚不可行,指出“王举君而相赵,割东武城而封君者”并不是因为平原君的才智能力为赵国所独有的,而是因为平原君是赵王亲戚的缘故。而“一解国患,欲求益地,是亲戚受封而国人计功也。”(《战国策.赵三》)即计国人之功于亲戚名下。因此建议平原君不要请封,平原君听从了公孙龙的建议,并且对公孙龙更加看重。 越年,邹衍过赵,言至道,乃绌龙。后五年(前251年),平原君卒。次年公孙龙亦卒(前250年)(《中国历史人物生卒年表》P9)。 公孙龙的著名论断 公孙龙的著作有《公孙龙子》,《汉书.艺文志》认为此书原为十四篇,今存六篇,即《迹府》、《白马论》、《坚白论》、《通变论》、《名实论》、《指物论》。“名家”是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提倡 “循名责实”学说的流派,他们提倡的“正名实”,是要“正彼此之是非,使名实相符”。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纷乱里,提出这样的主张非常普通,象儒家有“必也正名乎”,法家有“综核名实”,墨家有“以名举实”,都与之类似。那“名家”又何以为“名家”呢?“名家”与各家不同之处,正是在于“正名实”的方法。他们主要是以逻辑原理来分析事物,辩论的内容,又多半集中于与政治实务无关的哲学问题,由是而有“名家”之名出现。 “白马非马”正是公孙龙最为著名的命题。据说,他有一次骑马过关,关吏说:“马不准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非马”。说着就连马一起过去了。于是《公孙龙子》中就有一篇《白马论》。其主要命题是“白马非马”。 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这个命题。 第一点论证是:“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这句话在逻辑学上指的是 “马”、“白”、“白马”这三者的内涵不同。他认为“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白”是颜色,“马”是形状,两者本身就已经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何能综合成“马”这一种动物? 第二点论证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这句话如果用逻辑学解释,则是说“马”、“白马”的外延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相应的颜色区别。“马”是大类,而“白马”不过是马中的一小类,我们怎么能以小类的事物去涵括大类的事物呢? 第三点论证是:“马固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有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这句话大致是说,“马”这个共性与“白马”这个共性的不同。马的共性,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而“白马”的共性则包涵了颜色。这样 “马”的共性与“白马”的共性不同,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从这个方面看起来,公孙龙的思考精密、细微,非常符合形式逻辑的理论,以精密的“认识”去破除一般人概括的“认知”。就思维方式来说,确实有其独到之处。“白马非马”这个哲学命题的提出,标志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已经注意到了具体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公孙龙首次提出这样的问题,为哲学增添了新的范畴。 公孙龙看到了一般和个别的差别。但是他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并且把这一方面片面地夸大,因而否认了一般和个别的统一的方面,相互联系的方面。按着他的理论,既然一般和个别是相互对立的,一般也可以脱离个别而存在,一般可以不必包括个别,个别也可以不必列入一般。从这种形而上学的思想出发,势必将一般看成是独立自存的实体,其结果导致了客观唯心主义。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本来是从对于辩证法的一定的认识出发的,可是,结果转化为辩证法的对立面。 公孙龙是继惠施之后名家又一个杰出代表人物,他在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地位表现在对逻辑学的重大贡献上。然而由于其阐述的思想与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正统观念格格不入,提出了一系列诸如“白马非马”、“坚白石离”此类看似诡辩的奇谈怪论,因而他的著作《公孙龙子》历来为正统观念所不容,诘难之声不绝,后世的荀子、韩非子等诸多思想巨匠都曾猛烈的抨击过这本奇书,这是因为在先秦诸子的哲学中,主要有两大研究传统:一是以研究社会政治、伦理法制为中心的人文主义传统;一是以自然宇宙为中心的自然主义传统。而公孙龙主要研究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语言哲学,因而可以说公孙龙的哲学是一种与传统的理性哲学所不同的知性哲学。他强调分析,目的在于克服传统以综合为特征的思维方式所具有的模糊性和不精确性,重视思辨的作用,重视以含义准确的范畴来构筑自己的学说体系。 公孙龙哲学思想的地位及历史意义 公孙龙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但他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却对中国哲学,逻辑思想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首先,他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立场,提出了类似古希腊伟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本体理论,这是对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一个独特贡献;其次,他提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知性认识理论和知性思维方式;第三,公孙龙所创立的知性逻辑学说可以说是他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最伟大的贡献。正是他在中国思想上第一个提出了相对完整和系统的知性逻辑学说,论证了知性逻辑的概念理论和基本的思维规律。他上承邓析、伊文、惠施的名家学说,下启后期墨家和荀子的逻辑思想,因而构成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也正是公孙龙在总结邓析所开创的名实之辨的基础上,将名实问题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逻辑问题来加以研究,从而使逻辑学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孙龙既是中国先秦名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又是中国逻辑学理论大厦的真正奠基人。正是在他的逻辑理论上产生了与西方形式逻辑、印度因明逻辑平起平坐的中国逻辑系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