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自作者个人网站 核心提示:孟子从邹国来到滕国,帮助推行仁政。他特别强调治民之产的重要。具体说,就是要推行彻法,征收什一税,同时设立学校,以明人伦。后滕文公派毕战问井田,孟 子借机把这种古代制度大大美化一番,指出“仁政必自经界始”,认为施行仁政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孟子的仁政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周显王42年宋君偃后元2年甲午(公元前327年) 〇孟子至宋 孟子来到宋国,积极帮助宋王推行仁政。他认为要想实行仁政,就必须在宋王周围安排大量的善士,只有获得多数人的支持,仁政才能实现。今《史记·宋世家》所记载的宋君偃与《孟子》所言大相径庭,《孟子》中的宋君偃是一个有行仁政愿望的仁义之君,而《史记》中的宋君偃则是一个荒淫无耻、杀戮暴虐,类似于桀纣的昏君。大概宋君偃行仁政只是出于沽誉钓名,或是大臣戴不胜、薛居州的撺掇,并非真地出于仁爱之心。后来身边的坏人越来越多,他凶残暴虐的本性便暴露出来。 【文献】《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考辨】孟子称宋君偃为“宋王”,可知到宋国是在宋君偃称王以后,故列于此。 周显王43年宋君偃后元3年乙未(公元前326年) 〇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 孟子在宋国时,与还是世子的滕文公相会,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使滕文公深受启发。后来滕文公即位,专门派人来向孟子请教。 【文献】《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曰:‘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覸谓齐景公曰:“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不暝眩,厥疾不瘳。”’” 【考辨】滕为姬姓小国,故城在今徐州以北一百九十里的滕县。时宋国已由旧都商丘迁都于彭城(今徐州)。故滕文公适楚,必定南行经过宋国,来回都如此。阎若璩《四书释地续》认为滕文公过宋是为见孟子而故意绕道“迂而西南行三百五十余里”,并说“不惮假道于宋之劳,其贤可知”,盖因为不知道此时宋已迁都而造成误解。钱穆说:“世子往楚,乃自滕南行过宋而入楚,并不迂道西南三百五十余里、往如是返如是特为见孟子,否则记者不应轻轻下一‘过’字。”(《孟子游滕考》,《系年》第348页) 〇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孟子在宋国时,与宋人勾践谈论游说君主之道。孟子认为,别人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别人不理解我,我也自得其乐。这是游说君主的正确态度。至于如何做到自得其乐,那就要崇尚德,喜爱义,象古代的士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文献】《孟子·尽心上》:“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考辨】孟子与句践辩论时间不可详考,因今年孟子在宋,故列于此。 周显王44年宋君偃后元4年秦惠文王13年丙申(公元前325年) 〇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由于宋王对仁政缺乏诚意,孟子的许多主张并没有得到执行,特别是对孟子提出的实行什一税和废除关卡、市场征税,千方百计找借口推延。孟子气愤至极,以偷鸡贼相喻。于是离开宋国,途经薛,回到邹国。在离开薛时,因为预感到可能会发生意外,接受了薛君给他买武器的钱。但在由薛归邹的途中,还是遇到危险,因为绝粮,差点饿死途中。 【文献】《孟子·滕文公下》:“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公孙丑下》:“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餽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餽七十镒而受;于薜,餽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餽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薜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餽之。”予何为不受?’”《风俗通义·穷通》:“孟子绝梁于邹薛,困殆甚。” 【考辨】戴盈之,赵歧注曰:“宋大夫。”故可知“戴盈之曰”章所记是在宋国。从陈臻说“前日于齐”、“于宋”、“于薛”的话来看,孟子离开宋国后,曾到过薛。孟子所到之薛,不是春秋时的薛国,春秋时的薛国此时已被齐国吞并。周广业《孟子出处时地考》说:“孟子所在之薛,乃齐靖郭君田婴封邑。”是。其故城在今山东省滕县东南四十四里。 周显王45年梁惠王后元11年丁酉(公元前324年) 〇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 礼是年孟子在邹,滕定公去世,滕文公即位。因滕文公曾与孟子在宋国交谈过两次,深受影响,所以即位以后派人到邹国,征求滕定公丧礼的意见。孟子建议滕文公实行三年之丧,并认为能否实行的关键,取决于滕文公本人。后滕文公果真实行了三年之丧,据说效果还不错,受到文武百官的拥护。 【文献】《孟子·滕文公上》:“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飦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考辨】孟子今年在邹,故然友两次之邹问孟子;此后不久,孟子即离开邹去了滕国,故列于今年。 〇孟子由邹之滕,推行仁政 孟子从邹国来到滕国,帮助推行仁政。他特别强调治民之产的重要。具体说,就是要推行彻法,征收什一税,同时设立学校,以明人伦。后滕文公派毕战问井田,孟子借机把这种古代制度大大美化一番,指出“仁政必自经界始”,认为施行仁政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孟子的仁政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文献】《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勤,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使毕战问井地。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考辨】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说:“滕文公既定三年之丧,五月居庐,未有命戒,则亦无礼聘贤人之事可知。惟至葬后,始以礼聘孟子至滕而问为国事焉,故孟子犹称之为子。直至逾年改元,然后两称为君,曰‘君如何哉’,曰‘君请择斯二者’。然则孟子于滕行踪岁月,亦大略可睹矣。”据阎氏所说,则孟子来滕与滕定公卒是在同一年。又,狄子奇《孟子纪年》说:“问为国章称文公为子,盖定公甫葬,孟子初至滕时语。”故列于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