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庄子的世界与世界的庄子(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光明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主持人:非常感谢。崔先生您好!您向会议提交的论文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
    崔大华:谢谢主持人。主持人将我们这次小型座谈会的主题确定为“庄子的世界与世界的庄子”,我认为非常好。在我们的研讨会上,学者们以不同的题目,从不同的角度诠释、阐发《庄子》的文本和思想,就是在揭示“庄子的世界”;更有外国的学者朋友介绍、阐述了庄子在国外流传、发生影响的情况,展现的正是“世界的庄子”。
    刚才三位教授谈了《庄子》一书和庄子思想在他们国家及其他地区传衍和产生影响的情况。我的看法是,庄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形成和发展中的一个最活跃、最积极的观念因素,一个最理性、最深刻的理论成分。
    主持人:您在论文中指出,在某种特殊的理论功能的层面上,庄子思想为中国文化消化、吸收异质文化提供了观念的通道、思想的桥梁。我读到这时就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庄子思想有这种能力沟通异质文化?
    崔大华:庄子思想的这种功能,从理论上说有两个原因:一是庄子思想的包容性的品格。在庄子看来,宇宙原自“无始”,世界没有“绝对”,事物皆是“固有所然,固有所可”。这正是交流、对话所应具有的容忍、理解、“进入对方”的那种品质。再者是庄子思想意境宽广,概念、观念、命题十分富足,易与异质文化形成多领域、多层次的接触面,构成交流、对话的语境。庄子思想的这种功能在历史上主要表现为帮助中国佛学改造印度佛学,帮助宋明理学消化佛学,成就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两座思想高峰。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渐趋兴盛,对于先秦两汉的中国传统思想来说,佛教的许多思想观念,特别是诸如般若、涅槃等佛学的核心观念,都是中国所没有的。六朝佛学就是援引《庄子》的名词、概念,援藉庄子的思想把它翻译、表述出来的。在唐代,佛教完成了从印度佛教向中国佛教理论轨道的转变,这个蜕变过程,也是以庄子思想提供的观念因素为最多,例如标志着中国佛教理论的天台宗的“实相”观念,禅宗的“自然”观念中都存在着或者可以分析出庄子的思想元素。宋明理学是中国传统儒家哲学的最高峰,因为它消化掉了在此以前儒家思想未能消化的佛学。这里所谓“消化”,不是说儒学能把佛学“吃掉”,变成自己的东西,佛学和儒学有完全不同性质的理论主题、内容和逻辑,这是不可能的。而主要是指儒学具有与佛学相匹配的、同等水平的理论能力,因而能对儒佛之间差别作出明晰、准确的辨析,能对佛学思想作出自己的研判,能援用佛学概念、观念而保持自己的儒学本质。宋明理学这种理论能力的主要构成,是理学有了自己的宇宙图景,即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太极图说》和张载的“太虚即气”的宇宙观;有了自己的本体理论,即作为宇宙之根源、总体的形而上的“理”的观念。理学这两个最重要的思想之观念渊源,都存在于庄子思想之中。所以可以说,宋明理学消化佛学的理论能力是借助庄子思想才形成的,是庄子思想帮助宋明理学消化掉佛学的。
    到了近现代,西方近现代的哲学、科学思想传进来了,很多内容也是援藉庄子思想来沟通、理解的。例如,从西方输入的、作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潮最重要观念之一的进化论思想,虽然在西方国家至今仍受到基督宗教的教会和学校的排斥,但到中国来却很容易就被接受了。《庄子》中就想象地,当然也有部分经验事实地描述了物种演化的现象,胡适曾援引来解释进化论。上世纪二十—六十年代西方哲学流行的存在主义,是对“存在”之作为本体的论证和人之存在境况的分析,与中国哲学的固有理论内容、思维方式都甚有距离,但《庄子》中却有对人的生存状况、对人的复杂心理和精神结构深入的观察、描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也就有中国学者试图用庄子思想与存在主义来互作解读、互为诠释。所有这些都说明庄子思想是我们消化、吸收异质文化的观念的桥梁、思想的通道。
    主持人:非常感谢!方先生,请您谈谈。
    方勇:好的。庄子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正如刚才崔大华先生所说,可谓至深至远,无所不届。原来我对于这些认识也不是太全面、太深刻,但通过近十年来撰写《庄子学史》,越来越觉得庄子渗透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主持人:关于庄子与佛教的关系,刚才崔先生已有所涉及,请您详细谈谈。
    方勇:好的。由于大乘般若学的基本观念是“性空”,认为心亦非有,佛亦如幻,因此支娄迦谶一派学者便借用老庄学说中“无”、“虚无”等重要概念来表述他们的般若思想,这就使般若空学从传入我国之时起便具有了较明显的老庄化色彩。到了魏晋玄学盛行之时,大乘般若学者的这种攀附态度就更加明朗化了。甚而至于,他们还从理论上自觉总结出了用来攀附玄学的方法,即所谓以当时玄学家所发挥的老庄学说来比附般若空学的“格义”、“连类”之法。如果说道安是一位由倚重老子学说到不废俗书《庄子》的著名般若学者,那么他的高足第子慧远则显然可谓是一位善于以庄子学说解释佛义的名僧了。而少时即“每以《庄》、《老》为心要”的僧肇,他所著的《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等,则更留有“庄学”影响的明显痕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