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泰山与名人结缘,肇始于孔子。孔子登临泰山,抒怀畅志,开阔胸襟。考察封禅,学习礼仪,了解民情,观知时政,活动内容与历史遗迹十分丰富。明代<<泰山志>>说:“泰山胜迹,孔子称首。”这不仅拓展了泰山文化的内涵,也使儒家思想文化借泰山之力发扬光大。同时,孔子也开创了名人登泰山的先河。由于他的特殊地位和影响,使后人竞起仿效,接踵而至。“登泰山而小天下”成为历代文人名士不可缺少的生活内容,沿袭成为积淀深厚的文化心理,蔓延成为流传久远的文化风气,演变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大景观。 孔子曾登泰山,考察封禅制度。泰山处于我国东部,称东岳。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东方主生,所以泰出主生死交代,后来又扩大为帝王朝代嬗递的“禅代”之意。历代帝王在改朝换代,天下太平以后,都要封禅泰山,以示受命于天,四海率从。这种隆重庄严的封禅大典有一套神圣而严格的仪式,这对十分重视礼乐制度的孔子有极大的吸引力。孔子一生以周公为榜样,以恢复周朝政治和礼乐制度为己任,准备随时辅弼国君实现这一主张,则封禅大典是必须掌握的重要国礼。<<韩诗外传>>记载:“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反复对照,孔子发现历代封禅的具体仪式差异很大,为他掌握封禅礼仪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孔子在泰山一带从事政治活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泰山东侧莱芜境内举行的夹谷之会。<<史记。孔子世家>>载:鲁定公十年(前500年)孔子任鲁国司寇,开始以自己的政治主张治理国家,并使这逐渐强大起来,这使齐国十分不安。为了治服鲁国,齐景公采纳大夫黎且等人的建议,邀请鲁定公在夹谷聚会,想趁机以武力使鲁国屈服。鲁定公答应赴会,孔子被照“有文章者必有武备”的方针,调集军队随从。齐国随景公赴会的是著名政治家晏婴。会见开始后,齐国请演奏地方歌舞,于是“令旄羽 矛戟剑拨鼓噪而至”,意在威胁定公。情况紧急,孔子不顾常礼,一步迈上台阶,扬起衣袖厉声喝道:我们两国国君正在庄严地会见,为什么会有这种野蛮的歌舞?请问齐国方面该怎么办?景公觉得很不好意思,示意退下,过了一会儿,齐国要求演奏宫廷雅乐,于是有“优倡侏儒为戏而前”,以此侮辱定公。孔子又迈上台阶大声说:戏弄诸候者要依法斩首,执法官应该立即执行!执法官只得砍掉这些人的手脚。由于孔子态度严正,掌握礼节严密合度,军事上又有充分准备,使齐景公感到鲁定公不是可以轻易挟持的,便匆匆结束了会见。 孔子游泰山,还有观览名胜,开阔眼界,增强道德文化素养的目的。泰山上下有不少孔子游览遗迹。瞻鲁台。台岱顶南侧,是孔子登山眺望鲁国的地方。<<孟子。尽心上>>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游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难与言。”这是讲知识境界要不断递进,才能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泰山还有关于孔子的建筑。孔子庙有两处,一处在泰城岱庙东南,始建于宋代,一处在岱顶天街东首,碧霞祠西侧,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庙中除供奉孔子外,还祀颜回、曾子、孟子、子思,是为“四配”另有“十二贤哲”列祀。清代泰安知县徐宗干题联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 “孔子登临处” 牌坊,在红门宫前,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山东都察御史朱安等人建。坊上镌联:“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不过汉代以前,登山是走泰山东路,入山须走大津口乡。明人在此建坊是以儒家文化晓喻游人,“代圣人立言”、扩大孔子在泰山的影响。 “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这是孔子晚年删定的<<诗经>>中对泰山的赞叹。泰山对孔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学习礼乐,由此得窥封禅大典全豹登泰山而小天下,以开阔的眼界胸襟审度自己德才学识的修养,孔子临终,孔鲤,颜回,子路相继死去,自知已日薄西山,遂唱出“泰山其颓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最后歌声,把自己的生死与泰山联在一起,足见泰山在孔子心目中不同寻常的地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