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诸子百家 >

墨子与墨家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张达 佚名 参加讨论

    墨子与墨家文化
    在鲁国,除了孔子与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之外,墨子与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也很有名,乃至有人把两者并称为“儒墨显学”。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生当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稍后于孔子。墨子出身“贱民”,对春秋战国之交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深有所感,思想倾向于广大的小生产者。墨子早年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氏之术”,但由于极端不满于儒家的“繁文缛礼”,认为儒家提倡的“厚葬”、“久服”之类都是“贫民”、“伤生”的做法,于是背离了儒家学派,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继孔子之后又一位私家办学、培养士人的大师。墨子的学生和信徒被称作“墨者”,他们在墨子的组织下形成了具有严密组织纪律的集团,同时也是一个学派。墨家学派的活动中心在鲁国,后来发展到楚国、秦国等地,影响巨大。墨家学派的著作集中在《墨子》一书中,该书又称《墨经》、《墨辩》,原有71篇,今存53篇。根据冯友兰先生的研究,《墨子》一书的内容可分为四大部分。一是记录墨翟思想的篇章,主要包括《兼爱》、《非攻》、《尚同》、《尚贤》、《节用》、《节葬》、《非命》、《非乐》、《天志》、《明鬼》等;二是记载墨家所研究的防御战术及守城所用兵器、工具的篇章,如《备城门》、《备梯》等;三是记载墨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的篇章,如《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等;四是后期墨家的作品,如《经上》、《经下》、《大取》、《小取》等。
    除了从事教学活动之外,墨子一生中还奔波于鲁、宋、卫、楚、魏等各国各地,宣传自己的政治文化主张。墨子在这一方面的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自苦而为义”,一是“择务而从事”。所谓“自苦而为义”,依照墨子的说法和做法,就是在“义”之外别无所求。因为墨子认为“万事莫贵于义”(《墨子·贵义》)。《墨子•鲁问》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墨子的弟子公尚过游说越王,越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便对公尚过说:“先生苟能使子墨子至于越而教寡人,请裂故吴之地方五百里,以封子墨子。”但是,当公尚过把越王的意思转达给墨子之后,墨子却说:“子观越王之志若何?意越王将听吾言、用吾道,则翟将往。量腹而食,度身而衣,自比于群臣,奚能以封为哉?抑越王不听吾言,不用吾道,而吾往焉,则是我以义耀也。均之耀,亦于中国耳,何必于越哉?”墨子不把自己的学说当作对“义”的炫耀,更不想靠这个去谋求封赏,足见他对“义”的价值的认识和把握。在墨子看来,“义”显然就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具有非功利的性质。所谓“择务而从事”,是指墨子在宣传自己的政治文化主张的时候非常注意看对象,非常注意宣传的具体针对性。据《墨子•鲁问》,“子墨子曰: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错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沉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墨子进行宣传所注重的这种具体针对性,往往决定了他更为关注具体问题,更为关注能不能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墨子常常为了制止某一场战争而奔走,传诵千古的“止楚伐宋”的故事就是墨子所为。请看《墨子•公输》中的记载: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般。公输般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公输般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般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为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般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般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般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王曰:“善哉。虽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般。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公输般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般绌,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不攻宋矣。”
    类似这样墨子制止战争发生的故事,史籍记载不止一例,说明墨子以及墨家学派是一个不辞辛劳、十分务实的学派。
    就文化思想而言,《墨子》一书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首先,《墨子》针对春秋战国之交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以“非攻”、“兼爱”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主张。
    在《天志》篇里,墨子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作了这样的概括:“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者欺愚。”《非攻》篇里也说:“以攻战之故,土地之博,至有数千里也;人徒之众,至有数百万也”;“以攻战亡者不可胜数”;“久者数岁,速者数月,是上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所以,“子墨子言曰:计其所自胜,无所可用也;计其所得,反不如所丧者之多也。今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攻此不用锐,且无杀而徒得,此然也。杀人多必数于万,寡必数于千,然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且可得也。今万乘之国,虚城数于千,不胜而入;广衍数于万,不胜而辟。然则土地者,所有余也;士民者,所不足也。今尽士民之死,严下上之患,以争虚城,则是弃所不足,而重所有余也。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非攻”呢?《兼爱》篇云:“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今诸侯独知爱其国,而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而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显然,在墨子看来,“兼爱”是“非攻”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做到“兼爱”,才能实现“非攻”。
    当然,墨子所谓“兼爱”,不仅是就“非攻”的意义而言,其所包含的内容还要深广得多。《兼爱》篇里说:“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视弟子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盗?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乱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慈孝。若此,则天下治。”就这一议论看来,墨子的“兼爱”在实质上是非常接近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的;有所不同的是,孔子所谓“仁者”是指“君子”,而墨子的“兼爱”则似乎包括所有的人。正是根源于儒墨思想的这种异同,墨子才提出了诸如“非儒”、“节用”、“节葬”、“尚贤”、“尚同”等一系列表面看来不同于儒家的观点。其实,这一系列观点与其说是对儒家的批判,不如说是对儒家的补充、校正——具体说来,就是对儒家“仁者爱人”根本观点的补充、校正。
    其次,在哲学文化上,《墨子》继承了西周以来的天神观,主张“天志”、“明鬼”。这应看作是墨子政治文化思想的哲学基础。
    墨子认为,天意和鬼神都是存在的。但是,他承认这种存在,目的并不在于强调它们,而更在于用它们对人进行约束。《天志》篇里这样说:“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此顺天意而得赏者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纣、幽、厉,此反天意而得罚者也。然则禹、汤、文、武其得赏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爱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兼而爱之;我所利,兼而利之。爱人者,此为博焉;利人者,此为厚焉。故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业万世子孙,传称其善,方施天下,至今称之,谓之圣王。’然则桀、纣、幽、厉其得罚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诟天,中诬鬼神,下贼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爱,别而恶之;我所利,交而贼之。恶人者,此为之博也;贼人者,此为之厚也。故使不得终其寿,不殁其世,至今毁之,谓之暴王。’”由此可见,墨子之所以议论天意和鬼神,目的全在于为他的“兼爱”说服务。他是把“事上尊天, 中事鬼神,下爱人”这三者统一在一起的。“爱人”也就同时是“尊天”、“事鬼神”。反过来说,“贼人”也就同时是“诟天”、“诬鬼神”。
    进一步分析,在墨子的哲学观中,在上的“天”、居中的“鬼神”和在下的“人”还有更为具体的关系。《明鬼》篇中说:“古圣王必以鬼神为赏贤而罚暴,是故赏必于祖,而僇必于社。”依照上文所引,“爱人”就是“顺天意”,即为“贤”;“贼人”就是“反天意”,即为“暴”。那么,对“贤”和“暴”应该怎样处置?墨子的答案是:“必以鬼神”。这就是说,“鬼神”是沟通“天”和“人”的中介,因此,也是依照“天意”对“爱人”或者“贼人”进行“赏”或者“罚”的手段。
    众所周知,“子不语怪、力、乱、神。”墨子提倡“天志”、“明鬼”,无疑也具有对于儒家哲学进行补充、校正的意味。
    除了社会政治观、哲学观以外,墨子的自然观在先秦诸子中也称得上独树一帜。据传,墨子在当时是与公输般(鲁班)齐名的能工巧匠,在生产和制作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上他非常善于动脑,悟性很高,所以在自然科学上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墨子》一书中就有不少关于这一方面的记载。如《经上》篇:“力,形之所以奋也”——力,是形体发生变化的原因;“梦,卧而以为然也”——做梦,是人入睡之后想当然的结果;“法,所若而然也”——法则,是所要遵循又必须这样做的;“为,存、亡、易、荡、治、化”——事物的运动,可以分为存在、消失、改换、动荡、增长、变化等几种。《经下》篇中还有几则专门谈到了光学知识:“景不徙,说在改为”——影子(景通影)本身不会变化,它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光线变化而引起;“景二,说在重”——影子有本影和半影两种,这是因为影子有重迭;“临鉴而立,景到,多而若少,说在寡区”——人对着镜子站立,如果镜子里人的影子是倒(到通倒)着的,而且大的东西在镜子里变小了,这是因为镜面小而且有一定的凹度。这些说法,在今天看来也许已经显得很平常了,但是在2000年以前却是非常了不起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