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休闲:中国哲学研究的新视域(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论文联盟 佚名 参加讨论
休闲以生命为本位,融摄着时空、主客的统一,展现着人德性的饱满与精神的美好,内蕴着深厚的心性根基,浸透着对宇宙自然的体悟与生命境界的沉思,不仅是人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也是人的一种内在生命状态,更是一种至高至善至美的生命理想。在中国哲学中,唯有最高范畴“道”能因融宇宙本体、价值本体与人生境界为一而涵盖上述多重意蕴,堪为理所当然的休闲本体。道作为休闲得以可能的根本依据与休闲发展的当然之途,召唤着人们不断地向之而在。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如天命、自然、社会、生死等重重阻碍,休闲的实现要求人自觉地循道而行,发挥自身的力量去涵摄与超脱种种具有束缚性的外在因素而宣示出主体性,展示出不依傍于外的自决性与恬然有受于心的自适性,从而让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得以自由地表达与绽放,这正是休闲的自由本质,休闲成为人向道生成的自由状态。以自由为本质的休闲内蕴丰赡。 
    其一,休闲乃是快意的自适。休闲直接呈现为主体酣畅愉悦的快适感受,是人当下感受得到的生命的美好与世界的和谐,在本质上是“道”在主体呈现时的主观体验,在不同境遇中可展现为道家的逍遥自适,儒家的性命自得与佛家的自由自在等。与所处的环境相勾连,这种自适感常常氤氲扩散,化为独特的自适境遇。其情形有三,一是心随境转,受周边美好景象的激发感染,人潜在的自适之心变得愈发明亮欢快起来,如“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等皆是。二是境由心生,在人开放的闲适之心的照耀下,外在的一切都显示出闲适的色彩。“心远地自偏”、“我适物自闲”等即为此意。三是与物为春,人在与外物相互熏染中得享快适,如“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甚至人也能达到物我同化、高度惬意的“物化”之境,所谓“庄周梦蝶难辨蝶周”是也。自适乃休闲之于人生意义的最痛快淋漓的当下实现,是休闲魅力的最切近的展示,也成为人追求休闲的最原初的动力与渴望。 
    其二,休闲乃是自在的超越。超越意味着人在悠悠自适中能以一种自在无心的方式实现对世俗功名利禄、价值体系、物我、忙闲等的超卓逾越,从而形成新的精神追求与生命气象。就对世俗功名、价值体系的超越来说,中国士人或是在功名如幻、尘网羁人的感慨中,或是在捐利心放、忘名趣深的赞美中,或是在富贵勤苦、势利白头的叹悯中,实现一种达观与超脱。就对物我对立的超越来说,他们常常能以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以欣赏的心态体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交融境界。就对忙闲对待的超越来说,“闲(娴)习”之义表明若能将工作熟练驾驭并内化于己,即便在繁忙的工作中也可能得到愉快的休闲。休闲的超越性展现出拔于常俗之上的高迈挺立、宽和豁达而又气韵丰满的人格追求,休闲成为人之个性意志与精神伸展的象征,体现出生命之形而上的意蕴,呈现出某种崇高的品性。 
    其三,休闲又是沉潜的反思。反思意味着人对世界及自身具有反身性的透彻理解,完成对世俗世界的超越,一种空明自由的心境即得以去蔽呈现,人由此可以潜思人生的真义,进入一种反思之境。在中国哲学中,休闲之境常常即是反思之境,道家之修德就闲,儒家之慎独反思、闲居自省,佛家之空观智慧、般若智慧等,都体现着人在休闲中对宇宙人生的省思与对自我生命的关怀。在休闲中,人能更好地明悉怎样的生活才是真正想要的生活,从而避免人生的异化,同时又可为自己的理想而一往无前,让生命产生大生、广生的无限创造力,在改变自身的同时也改变世界,“由休闲焕发起生命盛壮的烈光”。也应看到,对宇宙人生的反思离不开知识论上的进展,但中国休闲哲学的反思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并非省思如何以知识改造世界以得享快适,而是如何化知识为德性、以知识养德性,甚至是离却知识而在纯粹的德性沉思中自得其乐,这又展现出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 
    其四,休闲更是明媚的诗意。休闲在超越去蔽、反思得真以后,其明媚的诗意性即愈发灿然,这表现在以审美的态度对待日常生活,达到生活过程的艺术化与生存境界的审美化,实现人的诗意栖居。休闲的诗意大致有濡染文化与回归自然两个向度,就前者言,美、都、丽、雅等常与休、闲连用,明示出精致高雅的文化追求,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更具体体现出休闲对艺术、审美的追求与升华人性的努力。就后者言,自然乃人最原初的生存之境,也是休闲诗意的渊薮,“诗情画意,只在阑杆外,雨露天低生爽气,一片吴山越水”。回归自然体现着人返朴归真的想望。德国诗人荷尔德林亦有诗云:“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人生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海德格尔进而强调应以神性与诗意审美的态度寻找人生此在的真义。充满艺术气息与审美诗意的休闲成为人生命意义的重要源泉,“成为一切事物围绕着的枢纽”。 
    三、休闲的工夫与境界 
    作为一个不断向道生成、攀升的实践过程,休闲蕴含着不同的工夫路径与休闲境界。就其工夫路径来说,主要有三种。 
    首先,是休闲的“减法”,这要求立足于生命的内在需求,将人生外缘性的功名利禄、贪欲妄想等过分的欲望及相关而来的疾病、祸患、忧愁等予以去除。对道家而言,即是去甚、去奢、去泰、去骄,不为世俗价值观念与流言蜚语纠缠,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对儒家而言,即是要去除各种私心杂念与过分的物欲,保持道德理想,宋明理学曾为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佛教强调万法皆空、无著无染,善于放下而得解脱。如唐代龙牙居遁禅师提出“得道无心在处闲”,“无心”即去除功利是非计较的澄澈心态,葆有此心则处处休闲。休闲的减法要求人能够淡然物欲,乐观豁达,对世间的功名利禄、祸福得失不系于心,从而避免因随波逐流、沉沦于世而失去自我,其旨在追求生命负累的消解,还人一个健康安泰、轻松自在、随性所欲而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真身。 
    其次,是休闲的“加法”,这要求人积极修养内在道德与休闲情趣,培养休闲的技能与技艺。儒家希圣希贤,希望以修身养德而达至孔颜之乐,朱熹以“理”为基础提出的“玩物适情”,即是通过道德涵养来拥抱休闲。道家主张修德就闲,提出游心、逍遥、无事而心乐、无江海而闲等一系列命题,其旨亦是使人在对自然清虚之道的体认中达到人生的休闲。佛教主张以对慈悲至善的佛性的渐修或顿悟达到自在无碍的休闲之境。在各家思想的浸润下,品茶、饮酒、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山林隐逸、赏花、蹴鞠、收藏等种种情趣与技能,构筑起中国士人精致的休闲世界。休闲的加法旨在实现生命内涵的丰盈与休闲能力的建构,与休闲的减法一起,共同指向自我休闲人格的确立,二者皆可谓休闲工夫的为我之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