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一脉相承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建设实践中实现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虽然二者所处的历史时期、面临的历史任务、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同,但两大理论成果却是一脉相承的。 (一)都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两者都是坚持以实事求是为其思想基础的。毛泽东思想中贯穿着实事求是这一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遵循实事求是这一思想前提,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孕育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党的几代领导人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来指导社会实践和建设,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五位一体”建设布局的深化。 (二)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舶来品。苏共执政期间对马克思主义解读趋于教条化,没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此导致马克思主义对苏联实践指导的优越性没有体现出来的结果。毛泽东思想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现实状况出发,不是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实践基础上理论形态升华的集中体现。它主要回答当代中国改革与建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目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重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毛泽东清楚地认识到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他在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了生产力是检验一切政党及其实践活动的根本标准的科学论断。之后,他也反复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做了大量论述。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教训,邓小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共产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发展才是硬道理”[2]他还提出了生产力标准,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作为社会主义是否够格的标准,作为社会主义是否具有优越性的标准。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也十分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在新世纪的新发展。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直接理论渊源 从理论渊源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又依托中国实际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相对正确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所以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思想渊源。邓小平说过:假如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可能至今还在黑暗中摸索。这既是对毛泽东提出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肯定,也是对其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益思想的肯定。 (一)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与人民内部矛盾理论。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里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是完全适合的,因此生产关系的社会性,是由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巩固的。换句话说,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矛盾。针对斯大林的观点,毛泽东对其进行批评,并指出:之所以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斯大林没有把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作全局性的问题提出来,没有认识到这些矛盾正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进而,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还是存在矛盾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矛盾学说。 (二)社会主义分阶段思想。他提出这个相对正确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第一,已经建立但没建成。1957年,毛泽东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还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他区分了“建立”与“建成”两个概念。他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之所以这样区分,在于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需要一段时间来集中搞经济建设,奠定比较充分的物质基础,这样社会主义社会才算建成。这个认识是正确的,因为是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相符合的。第二,赶超英美。1957年,毛泽东在回应赫鲁晓夫的“苏联要15年赶超美国”口号时,谈到中国在15年内赶超英国。显而易见,这一口号不符合还没建成社会主义的观点,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在于1958年经济发展较快,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程度的估计不足,致使我们党在成长过程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经过对实践的反思,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4]这一相对正确的思想。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即优先发展重工业道路的发展模式,被众多社会主义国家视为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轻工业道路的发展模式根本对立的、唯一正确的模式。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所付出的代价是相当沉重的,并未给这些国家带来实际的经济发展。鉴于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毛泽东认为,我们不能再效仿苏东的老路了。为了探索适合于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毛泽东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论十大关系》中,他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要正确处理农、轻、重之间的关系,而不应该片面地发展重工业。这为我国形成独立自主地工业化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