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颓废:人类的文化症候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文化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颓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也是人们常能体验到的情感状态,但否定或忽略它的存在却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常态。在社会学批评盛行之际,将其简单地视为一种精神病态加以拒绝,并且将象征主义、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统统装进颓废主义概念,认为它是反动艺术,拒绝现实主义,宣扬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悲观主义,反社会、反人道,反民主。由于否定在先,一些重要的史论著述都较少提及颓废主义,更不用说深入细致分析颓废主义的发生、流变与贡献了。结果,深刻呈现了人类精神生活特性的颓废主义创作,却在人们的忽视中变得模糊不清,颓废主义成为某种意义的精神弃儿。
    其实,颓废是人类精神的一种审美反应,体现了人类的审美真实性与深刻性。它是人类自身的一种身体与精神上的文化症候,具有深刻的发生与流变原因。从人类身体与精神上长出来的果实,哪怕是有些毒素的,恐怕也不能轻易地否定。
    颓废主义概念确实难以界定,但若从大处着眼,则有可能划清它的主要边界。我认为,可用同心圆的三次扩大来界定颓废主义:首先是核心圆,指发生于法国,以波德莱尔、于斯曼为代表的具有典型颓废特征的颓废主义思潮与运动,这些作家是颓废主义的标志性人物;其次是中间圈,指各国明显混合着唯美主义、浪漫主义倾向的颓废创作,这极大地扩大与丰富了颓废主义的内涵与影响;再次是外层圈,指不属于颓废主义流派的作家们也会创造出具有颓废倾向的作品,使得颓废主义成为一种更具广泛意义的文学现象。所以,不是文学史上的颓废主义不鲜明,而是我们的认识不到位,从而遮蔽了颓废主义的存在。因此,在重新认识颓废主义时,恢复它的身份与地位是第一步,接着才能往深处理解它。
    颓废意识的一般发生与人类的自我认识、处世态度与身体力行相关。体现了颓废意识的颓废主义文学,决不只是十八九世纪的文学事件。实际上,罗马时期的文化艺术是后来颓废主义得以发生的重要源头。罗马文化在其发展到灿烂之极的时候,呈现出的诸多品质正是颓废主义创作不断汲取营养之处,其中有外来东方文化的影响、统治者的暴戾无常、罗马神话世界的独特性、建筑文化上的精致、群众文化上的狂欢仪式、社会生活中高雅审美趣味的普遍存在等。罗马时期所突出的高雅审美趣味,在形成颓废主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原因在于,人的审美趣味一旦高雅化,并趋向极端,就极易偏离正常的生活轨迹与环境,进入个体审美趣味的自我繁殖与疯长状态,向颓废主义的一端发展下去。古罗马的颓废艺术是如此的,十八九世纪法、英颓废主义的发展也是如此,传播到俄国、日本、中国的颓废主义思潮无不体现了这种内在逻辑性。就颓废主义所代表的高雅审美趣味而言,它往往在人类的审美史上代表着艺术上的积极探索创新,这不仅体现在审美内容上的创新,如波德莱尔开创“恶”的审美表现;也体现为艺术形式的创新,如颓废主义深刻影响了后来的现代主义创作方式的选择与革新。
    颓废主义作为人类身体上的症候,主要体现在对于病态身体、美丽身体与女性身体的迷恋。学术界认为,在西方思想史上,如何理解身体经过了四个阶段:柏拉图阶段相信身体与灵魂是二元对立的,身体成为罪恶;中世纪将否定身体视为回归上帝的先决条件;文艺复兴以后,虽然有着对于身体的某种向往与歌唱,但在随后的知识崇拜面前,身体再次被贬抑;尼采阶段开始解放身体,创造了“身体本体论”。颓废主义对人类身体的理解远比文艺复兴与浪漫主义更为大胆纯粹,是对于身体的重新发现、体验与表现。波德莱尔、魏尔伦、福楼拜、王尔德、尼采、乔伊斯都曾描述过病态身体与自身感受,其中王尔德创造的“莎乐美”身体,可谓病态、女性与美丽的三重结合,是典型的身体体验之作。故事围绕着身体而展开,莎乐美喜欢乔卡南的身体,年轻叙利亚人爱着莎乐美的身体,她的继父喜欢莎乐美的身体,而莎乐美则利用了自己的身体去达到目的。美丽身体具有了两面性:一方面是纯洁的处女身体,另一方面是变态的情欲身体,对身体的这种交叉描述,形成矛盾冲突并导致死亡,从而揭示了身体的多重之义及富含的潜意识,展示了其摄人心魄的病态力量。颓废主义的身体表现体现了三个转向:第一,针对传统的神性身体,转向现代的物质身体;第二,针对传统的社会身体,转向现代的个人身体;第三,针对传统的健康身体,转向现代的病态身体。如果说,颓废主义的美与传统的美之间有区别,这个标志不是在一般所言的物质身体上,而是在特指病态身体,它是对物质身体与个体身体的极限化表现。颓废主义通过病态身体,将人类被压抑的思想与情感释放出来,从而形成了新的身体奇观。有意思的是,在一个世纪后,颓废主义通过历史的血脉找到了未来的呼应,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直接或间接地感受着颓废主义的影响,重新审视时时刻刻变化着的可能已经处于破碎状态的身体。
    颓废主义的精神症候则是一种“自为性”的存在与精神活动,其创作指涉艺术家的生命个体,不再追求反映外在现实世界,所以它是重视生命体验与表现的艺术活动。颓废艺术大量描写缄默、腐败、黑暗、死亡、病躯、变态、丑恶等危险表象,以引起世人的惊恐感。理由是这类危险表象被过去的艺术忽略了,颓废主义要纠正这种倾向。颓废主义开拓了人类体验极端痛苦的领域,却不具备主动参与社会行动的主观意愿,不指向社会批判,这与颓废主义的出世态度是一致的。即使人们可以从颓废的思想与行为中解读出社会批判意义,这也不是颓废主义本身所着力推动与宣传的。
    颓废主义的身体与精神症候反映的是人类思想与情感的消极面,但也正是这样的不同点才造成颓废主义的特色。我将“颓废之美”概括为一种“个体的审美主义”,意在表明不完全认同这种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颓废主义艺术家往往英年早逝、吸毒、乱交、皈依宗教,证明他们的精神状态大有问题,从社会规范的角度看,是不可取的。颓废主义追求幻想,割断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终究因内涵的偏狭难以成为“伟大的艺术”。但是,“个体的审美主义”既然成为颓废主义的特色,是已然状态,我们就应该加以分析,认识它在人类审美活动中的合理性。实际上,要想让人类完全避免死亡、痛苦、残败、危险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所谓的健康身体,其实都包含病灶,病灶也是身体的有机部分,不可期望完全没有病灶的身体。与其放弃颓废,不如深入研究颓废以洞悉人类的真情。(薛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