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思想 >

韩愈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一元一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隋唐以来,由于佛、道二教的冲击,儒学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受到削弱,因而儒家的师道观念也已淡化。如韩愈所说:“自汉氏以来,师道日微,然犹时有授业传经者,及于今则无闻矣。”《进士策问》。这种社会风气的存在,不利于振兴儒学。韩愈以儒家道统自居,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因此,他不仅广收弟子,勇为人师,凡是向他请教的,他都不拒绝,所谓“来者则接之。”而且创作《师说》,宣扬儒家的师道观,提倡尊师重道。
    韩愈的《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他继承了我国古代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总结和发展了历代教育家关于尊师爱生的思想,并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从教师的作用、任务、择师标准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全面地论述了教师问题。“尊师重道”是《师说》全文的中心论点,也是韩愈写作《师说》的根本目的。
    韩愈首先阐明了教师的作用。
    《师说》开宗明义称:“古之学者必有师”。他从总结历史的经验中得出一个结论,即自古以来任何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都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和指导是不能成为有才智的人的。他认为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因此“孰能无惑”?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样的人是一辈子也不能聪明起来的。在这里,他充分肯定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老师的作用。基于这种认识,他对当时社会上轻视教师,不尊重教师,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指出: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并指出“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于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吾未见其明也”。还指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与”。
    总之,他认为圣人与一般人之所以有智愚之别,其根本原因在于圣人肯于从师学习,耻于从师学习是一种愚昧的表现。这种批判是很深刻的。
    其次,明确了教师的任务。
    《师说》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仅仅十一个字,却把教师的任务概括得很全面,至今看来仍是十分准确。一是传道,即传授封建主义的政治伦理道德;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的经典;三是解惑,即是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
    教师这三项职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并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三者的地位摆得也很清楚,第一位的是传道,其次是授业,最后是答疑。三者中以传道为本,以授业、解惑辅佐之。他认为只有完成这三方面的任务,才配称做教师。实践证明,在任何社会里,乃至今日,做为教师的根本任务,都不外乎这三方面。只不过是由于历史时代不同,所传之道,所授之业,所解之惑,其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再次,他提出了择师的标准。
    他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他把“道”做为择师的标准,这是对儒家“德无常师,主善为师”思想的发挥。他认为可以师者,不在于其年龄的大小和地位的高低,而在于其懂得“道”比自己早或比自己多,师其“道”也。当时确有人以所谓“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从而不尊师,不从师。韩愈强调“师道”正是对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的批判,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最后,论述了师生关系。
    《师说》最后写道: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他以孔子为例,得出三条结论:一是“弟子不必不如师”。既然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当然学生就完全有可能,而且也应该超过老师。就是说,学生是暂时的或在某些方面不如老师,从长远来说,或在某方面一定能超过老师。因此,做学生的不能自卑,要立志发奋,敢于超过老师。这是对孔子“后生可畏”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二是“师不必贤于弟子”。既然老师不一定处处事事都比学生高明,当然做学生的对老师就不能求全责备,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学其所长。同时,做教师的也不应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更不要不懂装懂,以权威自居,也要向学生学习。在业务上要不断提高,精益求精,方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这是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思想的继承与发挥。三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既然人们闻“道”有早晚,在学业与技能上各有所长,当然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就可以为师。因此,在一定条件下,老师比学生懂得的道理要早一些、多一些,在某些方面是学有专长的,做学生的向老师学习是必然的。同时,学生在老师的启发教导下,也在不断地提高,在某方面会有独到之处,甚至有所专长。因此,教师向学生学习也是必要的,是有益的。这就是说,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即师生之间可以相互为师。这是对荀子以来儒家所倡导的“师道尊严”,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思想的一种否定,其中含有辩证法的因素与民主性。这一思想是很可贵的。
    总括以上三点,韩愈既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主导作用,又强调了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向学生学习;既要求学生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又鼓励学生要敢于超过老师;既提倡乐为人师,勇为人师,又宣传不耻下问,虚心拜人为师。总之,韩愈认为师生关系应是相互学习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是值得后人提倡和发扬的。
    作者:古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