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孔子为代表的先哲教诲人们,观物析理,化以人文,既看到山川自然美物之精英,又看到其人文意蕴之精美。 玉之不同器色造型,表达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界的不同理解,也表达了古人的宇宙观与社会性对玉器工艺所赋予的各种规范,体现着古人审美的各种艺术设计思维。 要鉴别一件玉器的质地之美,必须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要探究其产地、年代等等。所谓人文之精美,是指玉器的造 型与雕琢之美,以及影响其造型与雕琢美的工艺、技巧、社会诸因素等。由于历代玉材之不同,琢玉工具与工艺技巧之不同,以及历代工艺者的审美情趣和风俗习惯 的不同,玉器的用途和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因而各个时代玉器的造型及主题风格千姿百态,竞相争艳,也是各不相同的。 周王朝及各国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作为贤人君子的化身。他们佩带玉饰,以显示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 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公侯佩山玄玉”、“大夫佩水苍玉”、“世子佩瑜玉”、“士佩瓀玟”、“孔子佩象环五寸”(4)。可见,君王、公 侯、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物,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就更为复杂,所以当时佩玉之风特别盛行。例如,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那些以龙、凤、虎、 龟为形的玉佩,其造型富有动态美,具有浓厚的中国气派和东方民族文化的特色。 春秋战国时代,在政治军事上诸侯争权霸,在学术文化上百家争鸣,在文学艺术上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光辉灿烂。中国的玉雕艺术,完全可以与同时代西方地中海流域的古希腊、古罗马石雕艺术相媲美。 和田玉,据史学家考证,《管子》中所说的“禺氏之玉”,即指以售玉部落命名的玉石,“禺氏”,即“月氏”的音译。随着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春秋战国时期, 王室诸侯竞相选用和田玉,如故宫珍藏的勾连纹玉灯,就是标准的和田玉器。此时人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 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义、礼、智、忠、信、勇、乐、天、地、德”等传统文化观念,与和田玉的化学、物理性能的各种特点相比附,随之“君子比德于 玉”,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便相继提出。 我国近代考古学兴起后的第一部运用发掘出土玉器并参证古文献进行论述的重要著作是近代考古学家郭宝钧先生所编撰的《古玉新诠》,他对石器时代至两汉的古玉 作了诠释。“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思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5)。这是对古时玉器与 礼学研究的精炼概括,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玉文化底蕴之体现,也是国人千百年来爱玉、崇玉、颂玉风尚的精神寄托。 玉,因其质坚而硬,光泽滑润,古人将其特性加以人格化。“君子比德于玉”,认为玉有“仁、义、礼、智、信、勇、洁”等美好德性。玉又是美丽、富贵、高尚、 纯洁等精神的象征,因而历代文人常以玉比喻美好事物,使人、物、事、景为之生色增辉。卞和为了一块美玉三次受难、两次失足,是想把宝物献给最尊贵的人。这 是君子的信念,君子的操守。“完璧归赵”,以蔺相如出使秦国所显示出的君子气节,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玉之精神。凡此等等,都表达了古代贤人君 子恪守信约的美德和舍生取义的高尚品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