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德法兼备的管理方法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要实现社会公正,维护共同利益,不仅需要依靠道德的力量节制人们的欲求,而且要“定立完整和良好的法规”“来约束人的不合伦理的行为。他说,幸福的城邦必然是道德上最优良的城邦,因为道德优良就意味着城邦的秩序井然,人们安居乐业。因而,要治理好城邦使其成为优良的城邦,就必须选择品德超凡的人来管理公共事务。他说:“倘使一个人业已具备充分的才能和忠诚两个条件”,也不一定能胜任公职,还需要有善德,因为缺少善德的人中很多是对“自己的私业完全了解,也很自爱,却总不好好料理他的家务”…,这种人在处理公共事务的时候会处处疏失。同时,亚里士多德还认为,公民具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重角色,这要求公民既要有管理者的德性,又要有被管理者的德性,只有城邦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践行公正、节制、勇敢、智慧等道德规范,才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的关系,从而减低城邦管理成本。 在强调德治的同时,亚里士多德十分注意法律作为调控手段在城邦治理中的作用。他认为,城邦的管理首先必须要制订优良的法律制度。他认为,凡订有良法而有志于实行善政的城邦就得操心全邦人民生活中的一切善:惠和恶行。…”强调用法律的形式褒奖行善的人,惩戒为恶的人,威慑可能作恶的人,弘扬社会正气。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治与法治是有机统一的。他指出,法律的实际意义就在于促进全邦人民都能进入正义和善德的永久制度,对于法律可能存在的不完备地方可以依道;惠精神加以补充。他说,“对于法律所没有周详的地方,让他们遵从法律的原来精神,公正地加以处理和裁决”…”;为了防止管理者违背伦理精神行事,“一切政体都应定立法制并安排它的经济体系,使执政和属官不能假借公职,营求私利。”…‘这种从经济制度安排上对公务员的立法监督,是制约权利腐败的大胆尝试。 三、亚里士多德的管理伦理思想的启示 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亚里士多德的管理伦理思想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如忽视奴隶对城邦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作用,片面强调人对整体的依赖性而忽视人的主体能动性等等。但总体来看,亚里士多德的管理伦理思想有许多独特之处值得我们反思。 1.亚里士多德将人性理解为涵盖“经济人”与“道德人”的“政治人”,益于克服企业管理中个人价值目标与整体价值目标的冲突 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作为管理对象的主体的求利欲望的客观存在,另一方面,更强调在习惯和习俗熏习下的管理对象所具有的道德属性对自身私欲的克制。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能生产经济价值(或物质价值),还在于他能够融人组织中学习组织文化,践行组织纪律,服从组织的整体价值目标,并在公共活动中创造精神价值。现代企业由于过多注重管理对象给组织带来的经济价值,较少强调对主体的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同时,企业整体组织的结构设置,也是专门为利益创造而设置的。其实,若将企业目标纯化为求利,不利于企业员工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的培养,更无法激发员工强烈的道德意识,会使组织与个人缺少精神上的紧密联系。特别是企业的规模越大,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的契合度就越小的情况下,如何将员工的个人与企业整体的利益增加结合起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难题。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政人”假设,在某种程度上,有益于我们克服企业管理中,个人价值目标与整体价值目标的悖论,只有将员工作为参与企业生产管理的主体,才能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和责任心,员工才能将企业的命运与自身的前途联系起来考虑,从而从精神上加强企业与员工的内在联系。 2.亚里士多德强调整体效益的价值观念,益于企业文化建设 亚里士多德的整体主义,或许只是出于挽救希腊城邦而提出的价值目标,但站在企业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考察,一个组织的价值导向直接决定该组织的行为规范的制定与操作,对企业员工具有规范与指导的作用。在管理对象与其工作的文化环境的互动中,企业的价值观对企业员工的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理论”指出。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短20年里赶上美国,并全面超过欧美,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日本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整合力量,独特的价值观教育使日本企业中的员工与企业联系紧密,形成风险共担、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企业员工的忠诚对一个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已不是单纯的经济价值可以衡量。在某种意义上,企业被塑造成非求利形象的伦理型组织,为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实施长远的企业计划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亚里士多德强调德法兼备的管理方法,益于企业管理方法的创新 现代企业的管理对象的核心已经由物转变为人,以人为本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如何更好的贯彻企业的目标,成为每个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企业的规章制度是刚性的制约力量,但单纯的刚性力量也有其达不到的管理“真空”。至于如何来评价员工的责任心,在一些智力因素占主导的工作中,标准是很模糊的。如一个软件开发人员到底要开发多少软件才能算合格呢?面对这样的难题,一方面要加大对员工工作的物质激励力度,另一方面还必须培养员工的价值观,把企业的价值目标内化为员工主体的道德责任感和风险意识,使员工能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理想。从根本上来讲,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忠诚观念,比培养员工的职业技能具有更为重要的战略意义。管理方法上的德法兼备,既要求企业在激励机制上建立明确的奖惩机制,又要求管理者具备刚柔并济的主体德性,能关心员工,公平公正,赢得管理对象的信任。( 作者:邓子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