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周易雅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周易》(70)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天涯社区 佚名 参加讨论
雅正自序(2011-03-17 
    自89年接触易学以来,我主要是沉浸于各种预测体系、秘法口诀之中,试图通过预测知往察来,揭示时空的奥秘。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对术数原理有一些思考和质疑,但面对其庞杂地体系,终究还是以自己知识浅薄作为无法探得究竟的理由。
    2003年底接触网络以来,大量地信息和交流加速了我对易学的感悟,逐步形成了从基本的八字六爻到顶端的奇门神数等术数体系的清晰认识。这种从发源顺流而下直到入海口的研究方式,使我得以纵览几千年来术数体系的发展脉络,使我终于懂得:学易的结果,是帮助你成熟人生智慧,而不是真有什么神奇的预测。
    “学易的结果不是学会神断来帮助自己改变命运”。这个结论虽然有点奇怪,却也不难理解。只要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即使职业预测师,占算也只是其谋生的手艺,而不会依靠占算去决策自己的行动。那么对于一般爱好者,你学易的目的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呢?
    实际上,通行本《周易》并非易学史认定的那样只是一本占卜书,而是凝炼着作者人生智慧的一部理性著作。该书的作者,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占卜思维,没有了对命运的迷茫,全书充满了人定胜天的理性、对盛德大业的追求。也正因为作者的这个认识高度,才使得《周易》成为照耀千古的文化瑰宝。
    历代研究《周易》,主要从象数、义理、史学等角度,但迄今不见令人满意的解读。实则此三者浑然一体,密不可分。
    1、易中有象:比如乾的刚健、坤的柔德、夬的分决、姤的遇合,无不是从卦象中读出。
    2、易中有理:比如乾初九潜龙勿用,指出时机未到不要轻举妄动的道理;乾上九亢龙有悔,指出做事情要把握尺度的道理。
    3、易中有史:这个史并不是说作品中自然含有的时代印记,而是用来架构作品的故事背景。
    《周易》通过文武两代君王开创周朝的事迹,充分借用卦象的蕴含,以象比事,事中说理,以致理象类通。所以说,单独从某一角度解读是难以把握作品全貌的。
    那么,《周易》的本义为什么又被历史湮没而被当作占卜资料集了呢?
    《周易》的秘密传承是一个原因。《春秋左传》昭公二年(公元前529年)韩宣子适鲁,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这是笔者所见最早关于周公与《周易》关系的记录,此《易象》应是当时对《周易》的别称。如果古本《周易》是周公退位后组织写作的话,那么到韩宣子适鲁见《易象》,已经560余年,此时的《周易》还仅仅是极少数有权位者才可以见到,足见其秘藏之程度。言三传而意小异,何况这几百年只在王公贵胄中的传承呢?
    《周易》的写作借用了占卜的形式是另一个原因。祭祀、卜问,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生活内容。殷商时,凡重大决策均需由龟卜决断,表示按天意行事。周朝虽然还是以龟卜为主,但文王演64卦创制的易筮也已经兴起,成为仅次于龟卜的一种占卜手段。其中周公将卦系辞,是完善易筮体系的关键步骤。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周公写作《周易》的目的和思路:记录先王事迹;完善易筮体系;为子孙后代留下经纬天下的智慧锦囊。
    作者用易说事的原因,是文王演绎的64卦体系给作者的意图提供了近乎完美的实现平台,也是当时的认识局限所致。所以,《周易》的诞生,是半理性半习俗的综合结果。说它理性,是因为其内容承载了太多了客观认知;说它习俗,是因为其形式还是没有摆脱卜筮的蒙昧。而面对莫测的命运,又有几人可以透彻其本质呢?如此这般,后世将《周易》尊为占卜术的祖宗也就可以理解了。
    幸运的是,600余年后,周公有了知音。孔子晚年发现周公初衷后将古本《周易》褪形显本出了一个今本《周易》。今本《周易》是通行本的蓝本,与周公卦宫结构、半卜筮半记事性质之古本不同的是,今本对卦序重新进行了整编梳理,完全按照故事情节、人文思考,而没有考虑卜筮的因素。作为后来的研究者,只有厘清古今本的这个历史演变过程,才有可能揭示通行本《周易》的真实内涵。
    总之,经过二十载的研究,笔者认为《周易》分古今本。古本是周公所创,至西汉末年已经几近失传,1973年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与之近似。今本在汉灵帝熹平年间基本定型为通行本,是影响迄今2500年中国文化史的版本,我们一般所指的《周易》,也即此通行本,本书所解读的也是此通行本。有人认为,解读《周易》的意义只是解读了一本书,知道《周易》在讲什么。其实不然,当您真正知道了《周易》在讲什么的时候,也就知道了整个易学史的本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