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试不第”当师爷 终成晚清股肱臣 弃科举写就名作 从医后美名远播 多次“复读” 名人不乏落榜生 自科举开考以来,能在金榜上寻得一席之地可是相当不容易,绝对是佼佼者才能入选。不要认为落榜就一定要呼天抢地的,落榜以后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种可能,看看那些没排上名次的考生落榜之后的出路吧。 选择一:复读 唐朝复读补诗文 韩愈落榜屡败屡战 科举成绩出来后,很多落榜的考生不愿意转行,坚持入仕,于是复读成了他们的选择。可不要认为复读是现代考生的专利,古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也可以复读。 在唐代,考生在京城复读还有个专有称呼,因为他们要在京城过夏天,高温时节还要继续学习,所以就叫做“夏课”,李肇《唐国史补》就记载:“退而肄业,谓之过夏;执业以出,谓之夏课。”那“夏课”要做些什么呢?很简单,最主要的作业就是“写作文”——进行诗文的创作。 唐代贞元年间,韩愈在取得乡贡资格后,前往长安参加进士考试,不幸的是考试失败了。接着,他又考了两次,均名落孙山,这对韩愈打击很大。可他没有放弃,继续复读,参加了第四次进士考试。拿到试卷后,韩愈用古文体挥笔而就。主考官看后,自语道:“好文章!完全是古文风格,没有半点骈体文的味道,去年怎么没有录取?差点埋没人才。” 韩愈在科举考生中可以算是屡败屡战的典型了,他没有因为三次落榜就放弃,最后成功金榜题名,还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首,流芳百世。 晚清有个名臣叫阎敬铭,他会试落榜后本想弄个教职干干算了,好歹也算个国家干部啊。于是,他去参加“大挑”,即清朝给落榜生的福利,由吏部据其形貌应对挑选,一等以知县用,二等以教职用。但令人沮丧的是,他一上场就被刷下来了。科举没考上,教职也没戏了,怎么办?后来阎敬铭潜心读“高四”,再次参加会试,竟然高中,后官至户部尚书,有“救时宰相”之称。 选择二:师爷 左宗棠“三试不第”当师爷 一句话就让总兵丢了官 有的考生落榜后,不再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了,那他们能做什么呢?比较体面又相对有保障的职业当属师爷。虽说师爷既没有朝廷编制,又没有什么正常的上升空间,可还真有人在这个岗位上干得风生水起,他的名字大家绝对不陌生,就是晚清重臣左宗棠。 当年左宗棠“三试不第”,本打算“长为农夫没世”,但禁不住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说,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所有军政大事皆由他一手专断。晚清大学问家樊增祥的父亲身为正二品总兵,只因得罪了师爷左宗棠,这左师爷就逼着樊总兵的顶头上司骆秉章参了他一本,一句话就让总兵大人丢了乌纱帽。后来,左师爷华丽转身,靠着镇压太平天国的重大军功,逐步成为晚清皇帝的股肱之臣。 参考文献 [1] 刘继兴:《历史上那些牛人们》 [2] 汪亭:《自古落榜多才俊》(《中国人才》) [3] 李志刚:《古代落榜者在干什么》(《人民文摘》) [4] 李晓巧:《清朝那些著名的落榜生》(《时代青年》) 选择三:文人 吴敬梓反对八股弃科举 近20年专心写作 苦读多年的诗书也并非一无是处,有一位名为张继的考生在寒山寺旁上演了传奇的一幕,仅因一首诗而名声大振。 据说,张继落榜后想到同窗好友个个金榜题名,唯独自己名落孙山,心情非常失落郁闷,便前往苏州散心,投宿于寒山寺旁的客船。从傍晚到夜里,张继一直站在船头望着苏州城的夜色,心境也如晚风般凄冷,于是吟出《枫桥夜泊》这首千古名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不但使寒山寺出了大名,也让后人永远记住了这位落榜考生张继。 不只是张继,明代散文家归有光也在科举之路上处处碰壁。他9岁作文,10岁就写出千余字的《乞醯论》,可到了科考的年龄,虽发奋苦读,却考一次落榜一次。在他第8次落第之后,便不再参加科考了,开始自己读书谈道、招徒讲学,被后人称为“明文第一”,他所写的《项脊轩志》被收入了今天的高中语文课本中。 还有的考生因落第而怀疑科举制度,吴敬梓就是其中之一。吴敬梓参加过一次科举考试,落榜之后觉得这个考试实在是没有新意,八股文泛滥,也不愿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功名的习尚。于是,他决定不再去参加科举考试,花了近20年的时间,创作出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的瑰宝。 选择四:改行 李时珍用功过度险丧命 三次落榜转学医 科举考场上的李时珍,走得是跌跌撞撞,但谁说科举落榜就一败涂地?李时珍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一个完美的答案。你可能说不出明朝都有谁是状元,但一定知道《本草纲目》是李时珍修著的,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的成功。 从6岁开始读书后,李时珍就显露出了聪明才智,到了14岁,李时珍中了秀才,这给他父亲带来了莫大的期盼。 可是中举人实在是太难了,李时珍连续参加了三次科举考试都没能及第,第二次还由于过度用功和劳累得了骨蒸病,连续高烧不退,险些丢了性命。 23岁时李时珍第三次落榜,李家的举人梦彻底碎了,李时珍和父亲对科举心灰意冷。李时珍无奈之下抛下了八股文,转而学医。 天无绝人之路,不到4年的时间,李时珍就成为一名有独立行医能力的医生,而且名声越来越大。 有一次,湖北楚王的世子突然得了暴厥症,找了很多医生都没有治好,楚王很着急,慕名请来李时珍。谁料吃了一服药后,世子神奇地好了。 为了报答李时珍,楚王委任李时珍主管王府里的祭祖,官居七品。几年后,皇帝招揽天下名医,楚王将李时珍推荐入太医院。 又过了几年,李时珍决定不再以行医为主,而要集中主要精力,完成重修本草的伟大理想。于是,他用了18年的时间进行野外考察,又用1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巨作《本草纲目》。 当官无望卖豆腐 落榜生无意中成臭豆腐状元 有的人读书不行,干脆学经商,明朝的沈万三、清朝的伍秉鉴,家底殷实,但科举却屡屡不中,他们跟随父辈学经商,成为了当时的商业巨子。据说伍秉鉴事业处于巅峰时拥有财富2600万两白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首富。 清朝康熙年间,还有这样一个考生,他已经四次来京城参加会试了,可结果仍是落榜,想起这么多年的寒窗苦读,他不禁悲从中来。而且他的家里也很穷,没有去上下打点的资本,看来做官这条路是走不通了,可打道回府又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 这个考生小时候曾在老家帮人做过豆腐,为了生计只好重操旧业,在安徽会馆附近租房制作豆腐,白天沿街叫卖,晚上就回来读书,准备继续考试。豆腐生意还算不错,他也就安下心来亦商亦读,苦中作乐。 一天,他的豆腐做多了,当天没有卖完,可这么放着也就坏了。为了减少损失,他索性将豆腐切成小块,稍加晾晒,配上盐、花椒等作料,腌在坛子里。他想,这样应该能延长豆腐的保质期了,反正剩豆腐也卖不出去,留着自己吃就好了。之后,他一心读书,也就把这件事给忘了。 等他想起来的时候,已经过去好多天了,他想那些豆腐肯定不能吃了,打开坛子一看,果然豆腐已呈青绿色,且臭气扑鼻。若是直接扔了,他又觉得可惜,于是弄了一块儿用舌头舔了舔,觉得有点咸、有点黏,可吃起来臭里透着香、香味浓郁、鲜美,竟然越吃越觉着好吃。 他想,与其将来当一个死板的腐儒,还不如在臭豆腐上做做文章,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没准在臭豆腐这行里也能是个状元。这个落榜考生就是王致和,正因为他的落榜,才有了今日的中华老字号“王致和”。文/肖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