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周易雅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周易》(1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天涯社区 佚名 参加讨论
九四:晋如鼫shí鼠,贞厉。
    鼫鼠,就是硕鼠,本性疑惧观望、畏畏缩缩。孔颖达疏:“鼫鼠有五能而不成伎之虫也……晋如鼫鼠无所守也者”。蔡邕 《劝学篇》:“鼫鼠五能,不成一伎”。 王注曰:“能飞不能过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游不能度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
    订婚之后,就要准备婚礼了,即“请期”,俗称“送日头”,是由男方委请择日师择定吉日良时,请媒人征求女家意见,双方开始确定婚期、商议婚礼细节等。主人公这时开始与女家打交道,如果不知礼仪,做事不合规矩,就是“晋如鼫鼠”了,象硕鼠那样笨拙,百般不称人意,这种只知道打小算盘算计得失的思路对婚事是有伤害的。
    《象》曰:“鼫鼠贞厉”,位不当也。
    此时的“位不当”,是指主人公此时的举措不合时宜,该做的事没做好,不该做的事却越位做了。筹备婚礼和日常生活是不一样的,该花的钱就不能减省,该请的人不能忽略。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
    失得勿恤,就是得失勿虑。婚礼人生只有这一次,不要算计小钱了,办的风风光光、热热闹闹、顺顺利利就好,给人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终于到了拜堂成亲的婚礼大典,筹备和举办婚礼都是件繁琐的事情,这中间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还有接新娘时要求没有满足不下轿之类小插曲发生。
    作者指出,那么多困难都已经过去,就差最后这一哆嗦了,婚礼之时,就一个目标,尽量地把婚礼办好。抓住主干,枝节问题不要顾虑那么多,勇往直前就对了,小事情可以将就就将就,不要意气用事而给婚礼留下遗憾。
    《象》曰:“失得勿恤”,往有庆也。
    庆,祝贺,可祝贺的事。
    前面有可祝贺的事情,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你去做,不要因小失大。这个“可祝贺的事情”,是指拜堂大礼。
    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拜堂之后,送入洞房。
    角,动物的角,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用来防卫和攻击。
    晋其角,直译是仰起犄角,比喻拿起武器,准备冲锋。
    维,保持。即保持晋其角的进攻状态。
    侯国为邑,伐是以正义伐有罪、以上伐下。有所属的城邑不按时纳贡、不听话时,出兵惩罚就是“伐邑”。
    厉,祸患、危险。
    拿起武器,向不臣服的邑国发起进攻。打仗当然会有危险,但只要有这种勇往直前地精神,就能取得胜利。
    这句话是用所属城邑比喻新娘,用攻伐城邑比喻洞房新婚。初识人事难免生疏,故曰“厉”。
    无咎,不犯过失,是说不要畏缩不前。
    贞是多动脑,在此主要是讲的拘泥于道德礼法,新婚之夜是打破这些约束的开始。
    《象》曰:“维用伐邑”,道未光也。
    之所以要勇猛冲锋,是因为正义的旗帜还没有发扬光大,也就是该做的事情还没有彻底完成。此时的任务就是早生贵子,使未来的事业有人继承光大。
    难点提要:
    本卦难点较多,主要有三部分:
    1、“晋,康侯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这句不少人把“蕃庶”解为“繁衍”,把“昼日三接”解为“一天多次接见”或“一天多次交配”。
    其实“蕃庶”解为“众多”古已有之,并且几为主流,是合乎本义的。
    接,本义两手交叉,指交合、会和。如《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可见,卦辞是说这些骏马一天多次与康侯的客人会合,接送之意也。
    2、初六: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
    这句主要是对“罔孚,裕”的理解分歧较多,通常注解为“不被信任,但回旋余地大”。
    我的理解,爻辞是一气呵成的。“罔孚,裕”是“晋如,摧如,贞吉”的延续,是给怎样才能做到“晋如,摧如”出主意,即“不要拘泥于老套,方法要灵活些”。
    3、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厉,吉。无咎,贞吝。”
    按照逻辑,礼成之后就是送入洞房了,由于《周易》多用隐喻,特别是这句爻辞更是用词隐晦,所以导致历来解释很混乱。
    多亏《象传》一语道破了此中奥妙,“维用伐邑,道未光也。”只要把这里的“邑”转换成“新娘”,意义就清楚了。
    为什么要与新娘入洞房呢?是因为你的家道还没有人来光大,你家族的烟火还没有人来传递,需要你们生儿育女、繁衍后代来光耀家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