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精英与大众界限,活字印刷是件了不起的事” 中国文化现在正面临一个断裂的时期,这个断裂并不是说社会主义时期的破四旧,或是革命时期的打倒什么传统,而是随着教育的普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精英与大众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雅俗共赏,趋向于一种大传统和小传统之中的中传统。 古时候识字的人和不识字的人界限分明。识字的人是社会的精英,掌握了对文字的解释权和解读权。文字刻在竹片上,传播速度非常慢。宋代的活字印刷发明引发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书籍的翻印出版,完全不需要再去刻,可以很快印刷。从宋代到1980年代没有出现电脑排版之前,我们所有的报社出版社都是活字印刷,这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之后出现的科举制度,形成了乡绅阶层,他们可在当地百姓中传播文化,这样上层和下层之间就有了人沟通,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局面。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的界限被打通,这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方面的改变。 文言文逐渐开始发生变化。日常生活中的较口语化的东西进入文字传播,在传播上取得一些优势,好像口语也能够变成白纸黑字,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出现的。文言文原来属于精英阶层才能掌握的,当时的人要学到一定的程度才可以作文,才能写出一篇文章。从唐宋开始,文言文开始后撤,朱熹的《朱子》中的一些文章就非常口语化。五四时候的白话文运动,也是承接着宋代开始的趋势,当然白话文运动当时有一批人是坚决反对的,反对的理由就是白话文推广后,人人都能识字,人人都能看懂文章,这恰恰会导致经典文化和精英文化的退化,文明的退化。因为经典文化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传播会很精确的,一旦人人都有了解释权,精英文化的传播可能出现很多差别,就会出现很多挑战。 从清末民初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革命时代,不仅仅是说社会主义的革命,从孙中山中华民国一开始也是遵循革命的路数和策略,对社会进行革命性的改造,更加剧了文化的断裂。很多的语言和词语,我们现在听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原来的含义跟我们现在使用的含义有很大的差异,日日用而不知,哪怕是一些文化人也不去考察。 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大家一致拥护,创造出了很多奇迹和成就,这是大家形成的共识。但是90年代以后,社会差距扩大,阶层和阶层之间很难达成共识。来自草根的阶层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每个人回到个人,开始关注个人内心修炼,比如说比较强调关注养生、吃斋念佛、心性修养等。当然也有一些人,包括一些有抱负、有理想的公共知识分子,在推动传统文化的复兴上面,不是注重内心的修为,而是从“内胜”转为“外王”,强调社会的治理。 “哇!我们日常用的这些词都很有文化” 对于一些日常使用的语词,你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会觉得,哇,我们用这个词好像还很有文化。中国文化的精神始终影响着大家,只是我们不太注意而已。 一些语词词义变迁了,有些含义扩大了,有些词义缩小了,有些则转移了。很多语词包裹了很多内在的含义,我叫做洗涤语词,就是探究这个语词原来的文化含义,为什么有这样的词出来,如果说语言是思想存在的“家”,那对词语进行探究,就可以让我们的“居家”更加宽敞。当然,这里说的一些语词是通俗的,不是说非常偏僻的那些。还有,有些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有交叉但又不完全一致。 儒家强调入世,比较社会化,与它相关的词意向色彩比较明显,我们可以试举几例。“天经地义”,董仲舒根据阴阳五行说,把孝、忠都证为“土德”,说孝是“天经”,为什么这么说呢?“父授之,子受之,乃天之道也”,父亲把儿子生成什么样你就是什么样,不能埋怨父亲怎么把你生得不高,这就是“天经”。“地义”是什么呢?董仲舒说“地出云为雨,起气为风。风雨者,地之所为,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于天”,这个地非常谦卑,雨是从天上来的,不敢居功,这就是君臣关系,你有功劳,都要记得是皇帝的。现在我们虽然破除了君臣的关系,但是这在一些领域还是比较盛行:这是领导的功劳,是因为领导的指示,我才有了什么成绩,这类场面话层出不穷。 “麻木不仁”,中医上有麻木的概念,比如说手麻了,意思就是部分跟整体失去联系了。仁就是种子的内涵,就是核心部位的东西,具有向外生发扩张的生命力,麻木不仁就是局部坏死了,就是人的内心,像瓜子仁、花生仁一样失去了生发扩张的能力了。 “气象”,也是一个儒家善用的词,说一个人“气象不凡”,每个人都有气,有清气有浊气,如果你修炼得好,清气上升,浊气排除,所以我们可以用“神清气爽”形容一个人,就是没有什么浊,不太追求名利,自然就会在你身上显现出来的。 今天流行的一些意向色彩比较弱的词,都跟道家有关系。比如“虚心”,道家认为心是透明的,没有什么污点、灰尘遮蔽。虚是一个充满的意思,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虚心就是说你的心很透明之后,你才会装得下自然的万物,这才真正叫虚心,你的心是充满的。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既不是有,也不是无,这个充满并不是具体的、可见的东西把你堵塞住,那不是虚,虚是比较有超越性的,但又不是什么都没有,不是虚空,是一种超越性的充满。你只要把各种遮蔽性的东西去掉,就是虚心。 “随时”,现在的用法和道家的不一样。易篆里面说“随时之意大矣”,是说一定要遵从自然,鸡还没有叫的时候非让它叫是不行的,一定要“随时”,不能违反规律。电视连续剧里面常说“秋后问斩”,因为秋天比较肃杀,充满杀气,你不能春天杀人。古代是很讲究的,因为春天是个万物生发的季节,应该大赦,皇上开恩大赦也不能在秋天。随时,不能超前,也不能太拖后,你要跟着自然的节奏、万物的节奏去做。 “因为”,也是很道家的一个概念。人的任何作为,不可以太过人为,一定要依着自然的 “势”才去作为。像我们以前说的跟天斗、跟地斗、跟人斗其乐无穷,其实这是严重违背中国传统理念的说法。 佛教里面的一些词直到今天仍普遍使用。“世界”,佛教里说的世界只是侧重空间概念的世界。“世”有时间的含义,包括一个流变、迁徙,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流变。“界”就是佛教里面说的十方——东、南、西、北,加上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共十个方位,像什么“大千世界”之类的。 “现在”,在佛教里,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发生作用的时候,那一刹那就叫现在,现在就是指无常无住,刹那变化不滞留的,我们说你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这在佛教看来是很荒唐的,刹那是不可滞留的,没法珍惜。金刚经里面说“现在心不可得”,现在是无常、流变、迁徙、生变的过程。 “摩登”,佛经里面记载这样一则故事,僧侣持钵乞讨,遇到了一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属首陀罗种姓。依据印度的传统,首陀罗种姓的人为四种姓中最下阶级的贱民。这个摩登伽女非常喜欢这个僧人,回家后得了相思病,并和母亲说非此人不嫁。母亲非常操心,把僧人请回家招待,说你一定要娶我的女儿,这个僧人很狼狈,怎么娶呢,后来佛来解难。摩登在这是指一种爱、欲望、污浊、不干净的、造成烦恼的事物。但是现在说你很摩登,就是恭维、赞扬,说你很时髦、很时尚。可以看到,一些词语的含义在今天发生了转化。 如果没有这些圣贤、先哲传承给我们这些智慧的话,我们讲话都讲不成。有人说中国现在没有文化软实力,我对这个说法不太赞同。出口多少影视作品,那只是文化产业,并非文化软实力。真正的文化软实力应该在是面对外来文明挑战或者历史大转折的时候,你有消化应对的能力,哪怕是遭受非常严酷的外部环境,这个民族还能对文化有一种传承。从语词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条河流在流淌,即使有一些外在的因素冲击,比如说革命或是商业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文化源流并没有中断。文化传承,不仅要写书法,朗诵唐诗宋词,设立孔子学院,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从身边做起,从语词的文化自觉开始。 (根据吴重庆在珠海文化大讲堂的讲座整理编辑,未经本人审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