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这种崇儒立学的风气,也影响到了当时的邻国。如日本的学制就大受其影响。不仅如此,朝鲜学校所读的书也是五经之类。甚至还有学生不远万里来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因此,儒家文化也广泛传播到了东南亚各国,在当时就形成了所谓的“儒家文化圈”。 三、扩展 宋代进一步完善了学校与科举制度。把经学教育与科举取士的内容进一步的统一了起来。到了五代时期,在官学之外,出现了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书院。书院在宋朝尤为兴盛,出现了白鹿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嵩阳书院等“四大书院”。而到了明清两代的学校制度就更为完备系统化,经学教育也更为普及。朱元璋自称“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清人入关后,也继承“崇圣尊经”的汉文化传统,把经学教育列为首要任务。 四、结语 “崇儒立学”是历代统治者奉行不渝的文教政策,是中国两千年教育的传统。历代统治者提倡大办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普及经学教育,达到教化万民的政治目的,从而也就为国家培养出了统治管理国家的政治人才。所以,它与政治是紧密联系的,甚至可以说是“政教合一”。然而“政教合一”的传统,使中国历代的教育丧失了独立性,带有极端功利主义的色彩。当然,经学教育也不排斥知识教育,六经和十三经中本来就含有许多天文、地理、人事等许多自然知识与政治、历史、经济、哲学、文学等人文知识,这也都是经学教育的内容。但相比之下,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却远不能与道德的教育相提并论。 总之,在中国历代,经学教育是本,是历代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而知识教育是附,并不被当时的社会所看重。因此,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学校教育的陈腐,甚至于造成了整个中国的封闭保守,都跟以经取士的科举制度有直接的关系。直到近代戊戌变法维新,科举制度废除,学校教育注重以教授科学技术等专业知识为内容的新式学校才普遍建立起来。自此,才使中国的学校教育走入一个新的时代。(作者:张樱山) 参考文献: [1]《左传》 作者:左丘明. [2]《孟子?尽心上》. [3]《礼记?学记》 作者:孔丘. [4]《汉书?董仲舒传》 作者:班固. [5]《后汉书?马融传》 范晔 编撰. [6]《东都赋》 作者:班固. [7]《贞观政要?慎所好》 作者:吴兢. [8]《经学与中国文化》 作者:谢谦. [9]《论语译注》 作者:杨伯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