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湮没的"岭南诗宗"黄节 首倡"国学"力求引向现代(6)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南方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黄节缺乏现代的那种“新闻卖点”
    【谈“黄节冷”】
    黄节不是一个热衷于出风头的人,不一定要飞黄腾达或者引人注目
    南方日报:和“陈寅恪热”相形陌路的是“黄节冷”,首先想请教您“黄节冷”的这个现象。从黄节学术、革命、生活情况的研究来讲,目前记录黄节生平细节,形成传记的著作,只有陈希《岭南诗宗———黄节》一书,而学术期刊网以“黄节”为题目搜索的研究论文数迄今也不过十余篇。您认为当代学术界的“黄节冷”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因为他的“低调”,抑或其他方面的原因?
    杨铸:说黄节冷,实际也看怎么说。黄节确实缺乏现代的那种所谓“新闻卖点”。他是比较常态的学者,然而现在新闻比较关注那种花哨的东西。比如说后来与黄节同在北大教书的黄侃,他的引人注意,大概主要在于比较“疯”和比较“怪”。至于黄节,基本上没什么,顶多也就是娶过几房太太,这在那个年代,是不足为怪的。
    冷或热可以是别人的判断,但有时候也是自己的选择。有的人是求热的,比较喜欢闹腾;不过也有的人不求热,也就无所谓冷。他按照自己的选择过日子,不一定要飞黄腾达或者引人注目。黄节就是这样,他不是一个热衷于出风头的人。所以按照他的这种性格,现在属于这样的关注度,大概也算正常。
    陈希:黄节“以诗鸣海内”,是重要的诗人、学者,当初继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之后,被清华大学聘请为导师,学术上创下多个“第一”,但至今已鲜为人知。我认为主要原因是黄节在北大特立独行,不属主流,又病逝较早,遗留资料匮乏,而且他真正的入室弟子不多,最为看重的弟子李沧萍1950年代就过世,而得意门生萧涤非埋头学术,敬重老师,不事张扬。在中国这样一个非常讲究师门、注重学派的学术圈,老师的名声很大程度上是要靠学生哄抬起来的,老师培养学生、学生光大师门,相辅相成。黄节后继乏人,也就无从形成“热门”。不过,耿介正直的黄节不在乎也根本看不起这些虚名俗利。
    南方日报:可是像陈寅恪先生,也是个挺不合时宜的人,他也写古体诗,但他的遗著不断再版,关注度持续升温,那么是不是他身上有一些现代的东西是为我们所认可的,价值观和现代是可以兼容的,而黄节则注定随着历史浪潮远去,有这样的区别吗?
    杨铸:陈寅恪的书,一般人能读的,可能除了《柳如是别传》,也没多少了。当然,他的史学研究,和当下的史学研究,从学术上来说确实有比较直接的联系。陈寅恪的热,更主要的是公众看重他“独立之人格”,也即在特定的时代他所持的一种相对游离的态度。其实很多人在讲陈寅恪的时候,真正关注的并不是陈寅恪怎么样,而是潜在地表达了对某些东西的不满。也就是说,当下陈寅恪实际是作为某种意识的象征存在的,跟他本人的情况或当时的状况是否符合则是另一回事。肯定陈寅恪和批评郭沫若,意思都是一样的。
        黄节逸事
    对胡适“视而不见”

    在北大的讲台上,黄节和黄侃同属旧派名流。二黄不仅在衣着上有喜穿长袍、头戴黑绒瓜皮帽的共同嗜好,而且都看不惯胡适、陈独秀等新派人物的做法主张。一次黄侃责难胡适:“你声声要推广白话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黄侃正色道:“如果你身体力行的话,名字就不该叫‘胡适’,而该称‘往哪里去’才对。”但不同于黄侃的“正面迎击”,黄节对胡适的态度是“视而不见”,迎面走过,昂首阔步,当然,有时在自己的课上把胡适新诗当作反面教材批判一番,也并非莫须有。
        “汪精卫何人?我诗不要他印”
    黄节一生紧缩度日,其《闭门》诗有云“愁把老妻函卒读,破家谁为讼贫冤”,可见一斑。其实,黄节并不缺“来财”的机会,两江总督端方曾以巨额资金赞助国学保存会,希望封堵“排满”言论,遭到拒绝;1934年,时任行政院长的汪精卫汇付2000大洋,希望资助黄节编辑出版书稿,黄节表示:“世界多一部书与少一部书,究有何别!”后来弟子黄稚荃回忆老师的话说“汪精卫何人?我诗不要他印”。想来今人出书之焦切,与古者之谨慎,堪比天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