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不文弱 古代君子的武艺 《左传》中有一句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和战争才是国家的大事,祭祀为文事,礼乐之节,仪式制度,尽在于此。战争为武事,保家卫国,捍疆拓土,都离不开武力。因此,西周在教育上非常重视这一点。这便体现在“六艺”的“射”和“御”上。那个时候还有个习俗,就是生男孩儿便要在门口左边挂一张弓,三天后就要背着婴儿举行射的仪式。由此可见,射的重要性。当时还规定若有人不会射箭,便不能安排男子之职。 虽然“六艺”之中,“礼”、“乐”的内容很多,但当时负责礼乐教育的太学在制度上与军事则有密切而直接的联系,这从人事制度上就可以看出来。太学学员被称为国子,在学习期间由专门负责军事的大司马负责的,即由大司马的属下“诸子”(专门执掌大学中与军事相关事务的人员。)进行统领。他们在学期间所应遵循的法规以及赏罚的方式,都是由诸子制定和管理的。一旦国家有战事,国子便要立刻御车戴甲,组成部队,集结完毕后,这个部队由大司马交给太子掌管。有时候举行重要的盟会,警卫部队要护送国君出境,这时诸子也将国子组成部队,也交给主持政事的太子,负责王宫的安全。而且在重大的军事活动之前,按照制度规定,要在大学商议作战策略,即所谓的“受成”,战事取得胜利后,又要在大学举行释奠之礼,并行献俘之礼。由此也可见,太学作为一个机构,它所负担的不仅仅负有教育之职责,它还是军事基地,是国家的智囊,它的功能是综合的。其实前面我们在介绍“礼”、“乐”尤其是乐舞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即使是在乐舞这样的活动中,尤其是大武中的武舞,也含有检阅武力,或者训练战场格斗技术的意思,文事中蕴含着武的品性,因而礼不单纯是文事。不过话又说回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些活动量似乎已经不能达到战斗中所要求的强度了。另外,后来儒家强调礼在社会精神架构上的作用,所以这些仪式中武力因素又被大大的弱化了,直到礼学出现,那就可能完全变成为文事了。 五射 古代射箭的训练课程 古代射的课程是如何安排的呢?这方的文献记载比较稀少,下面只能简略的说明。 教射有五种方式,与之相应,有五项标准:一为白矢:穿透箭靶,露出箭头。重在训练开弓的臂力。二为参连:第一箭射出之后,后三箭连发两中。重在训练射箭的速度。三为剡注:箭矢射入箭靶,箭羽高,箭头低。重在训练杀伤力猛锐,能够贯穿箭靶。四为襄尺:襄是谦让的意思。君臣同射,臣不得与君并立,须后退一尺,重在讲究尊卑之礼节。五为井仪,连射四箭中靶并成井字形状。重在训练箭法的准确度。 由此可见,从臂力、速度、杀伤力到精准度,射箭教学已经相当精细,人们已经认识到将相关的部位分解,然作深入的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课程,以提高训练的效果。另外还注重文武素质兼顾。 古代运动会 不同等级的射礼 西周时期,“射”在国学和乡学中都有专门的训练场所。太学也叫“辟雍”,文献记载辟雍也是贵族子弟习射之所。每年都会举行隆重的射箭比赛。除此之外,生活中还有比较经常的射礼。按照等级,射礼可以分为大射、宾射、燕射和乡射四种。大射的时候,周王亲自参加,在举行之前一般都有重大的祭祀。宾射和燕射则是诸侯来朝或周王宴请群臣时所举行的射礼。普通贵族在宴会上也会举行射礼。乡射则是地方上乡大夫主持的射箭比赛,制度上,每年春、秋两季都会进行一次。每三年,地方学校还要为卒业的学生举行一次射箭比赛,成绩优秀者或被荐举,授予相应的职位。当时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射的影子,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都是在生活细节中强化武艺的一种方式。虽然如此,但并不说射礼只讲究武艺,除此之外,教练礼仪的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也就是说射礼,既要讲求射之技术,也讲求礼的涵养,它仍然是一个综合课。除了射礼之外,从军事角度来说,人们更重要的表现还是在田猎中的实战演练。 以上所述射的重要性都是就道理层面上分析阐述的,但光说不练是没用的,射箭的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前程。国子学生卒业后要授予相应的职位,在相同条件时,就比射箭技术,优者优之。(李俊编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