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民主主义论》为中心的思想史考察 ■ 周建伟 [摘要] 中共对文化民族性和中国文化经历了一个从机械否定到辩证分析的过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从经济决定论和文化阶级性出发,不承认文化民族性命题,对中国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而《新民主主义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中国文化持辩证和相对肯定的看法,首次承认文化民族性并将其置于新文化属性的首位。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中的文化民族性,与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论、新启蒙运动、文化保守主义、文化复古主义等形成复调式的对话关系,含有吸收、批判、创新、包容等多重意蕴,对中共在统一战线中争取文化领导权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的新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1940年1月9日,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共领导人在陕甘宁边区文化界代表大会上,分别发表演讲,讨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问题。其中,毛泽东的演讲在《中国文化》创刊号和《解放》周刊发表,在《解放》发表时改名为《新民主主义论》,新中国成立后收入《毛泽东选集》,成为中共在理论上成熟的标志性文献之一。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武装斗争为中心的政治革命为主,对文化问题向来很少发表议论,而毛泽东、张闻天等人的演讲,系统地阐述了文化哲学和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设想,因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有论者评价,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文化问题认识的成熟,“克服了文化民族主义者、西化论者以及其他各派在文化问题上的一贯偏颇”,“既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一个指导纲领,同时又为国人进行民族新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光明而正确的方向”。杨思信:《文化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2页。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演讲中,毛泽东和张闻天虽然对新文化属性的界定有些许差别,但都将首要属性定位为“民族的”,承认新文化的民族性,肯定中国文化。观诸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文化观的演进,新文化具有科学与大众(民主)两大属性,这一观点承续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题中之义,毛泽东、张闻天等加以重新强调,也顺理成章;而明确承认文化的民族性,承认中国文化的相对独特性,肯定中国文化的价值,却是一个重大的思想突破。因为,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承认文化民族性命题,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持否定态度,而新民主主义理论将新文化的首要属性就界定为“民族的”,不仅公开承认文化民族性命题,还将其作为新文化的首要属性和特征予以肯定和追求,这在中共思想史上的创新意义十分重大。 思想是对话的产物,而非独白式的玄思。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逻辑,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也不例外,毛泽东自谓其《新民主主义论》“目的主要为驳顽固派”《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即是证据。从这一视角出发,就文化民族性命题,我们需要回答如下问题:中共对文化民族性和中国文化从不承认到承认,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发展过程?其中有哪些思想的批判继承关系?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立场转换?对这一立场转换应该作何评价? 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着眼于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对话关系,在梳理20世纪前半期中国相关思想流派关于文化民族性命题主要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文化民族性命题和中国文化的看法以及其中的文化哲学的演变过程,展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其他相关思想流派和不同主张之间的对话过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