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春怡)距离2014年高考结束接近五个月,有关话题却从未远离。最近,一字之争再起波澜,语文试卷中出现的“凌波寸不移”究竟作何解引发众人热议。 争议始于湖南岳阳籍作家张一一对于重庆、湖南、安徽、北京、福建5省市高考语文试卷的挑错。张一一认为,安徽卷语文第8题在题目中引用了南宋马子严《阮郎归·西湖春暮》,其中一句“凌波寸不移”中的“不”字有误,应为“步”。 孰对孰错,记者为此咨询了我市一些教育工作者,称试卷为正解的人占了大多数。不少老师称,高考卷无论是命题还是资料选取均十分严谨,引文出自权威资料。本题中,“不”做“不愿意”解,并无不妥,而非张一一所说的“不走路”。“安徽高考卷一定会避开课本、各地模拟卷还有公开的复习资料,所以引用的诗词几乎都是冷门,难免会有争议。”采访中,语文教育工作者陈老师是少数赞成张一一的人之一。他认为,词中首先描述了人们在苏堤上尽情欢乐的场景,如果用“不”表示由于雨后路面泥泞、女子一步都不能走,就会与词的开头部分产生矛盾。而用“步”表示小心翼翼地小步走,文意显然通顺得多。 王老师是本地一所省重点中学的语文教师。他说,近年来,安徽卷的特点之一就是契合当下,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且紧扣考纲,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即使从未见过,考生也不会觉得太过陌生。“考场上,如果考生正好见过考题,又恰好发现考题和自己以前见过的版本有出入,这时一定不要纠结于试题的对错,只会浪费时间。”王老师提醒,古诗歌的题目一般要求考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即使个别地方存在争议,对于诗词的内容、主旨也不会产生影响,考生只要按照平时训练正常解题即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