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人性”与“哲学”:一种可能的阐释 (4)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思问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其实,反思和揭示人的本性,不是一个经验描述和事实判断的问题,而是一个逻辑设定和规范性的问题。因此,它并不取决于人们的现实选择如何,也不取决于多数人在事实上的状态如何,而仅仅取决于人之所以为人者所要求于人的究竟是什么。所以,康德说:“划分那以经验原理为其整个基础的幸福论和不允许丝毫经验原理掺杂于其中的道德学,乃是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的首要任务。”[32](P94)由此可见,苏格拉底所说的“认识你自己”,并不是一个知识论的命题,而是一个人类学本体论的命题。显然,那种“把‘认识你自己’看成关于人的知识的出发点,而这些知识又通向那些属于新类型的科学,并准备把在自然科学中成功地使用过的方法运用到人的研究上”的企图[45](P65),完全背离了苏格拉底的本意。赫舍尔说得好:“在提出关于人的问题时,我们的难题并不是人具有不可否认的动物性这一事实,而是人的行为之谜,而不管其有无动物性或其动物性有多少。关于人的问题之所以产生,并不是因为我们同动物王国有什么共同点,也不是由于人具有从其动物性中派生的机能。”[46](P20)雅斯贝尔斯也指出:“一旦他(指‘人’——引者注)成为知识的对象,就绝对不再是统一体和整体了,也绝对不再是人了。”[47](P154)在对人和人性的把握上,性恶论及其经验论立场恰恰犯了这样的错误。因为它遗 忘了“人是试图认识自己的独特性的一个独特的存在。他试图认识的不是他的动物性,而是其人性”[46](P21)。把握人的德性,就无法绕开超验性的“纠缠”,这在苏格拉底和康德那里已经鲜明地表现出来了。
    总之,人性论上的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分野,昭示着经验立场与超验立场的对立。人性论预设同哲学视野的选择是互为因果的。它最终塑造了完全不同的哲学传统。一般地说,性恶论及其经验立场形成了实证论传统,性善论及其超验立场则塑造了形而上学传统。从思想史看,实证论传统陷入了怀特海所说的“错置具体性的谬误”,因而是一种“伪哲学”。它不仅堵塞了人的自我意识之路,而且也遮蔽了哲学之本性,因为它执着于“在者”而遗忘了“在”本身。现代社会的种种危机,尤其是观念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恐怕要由这一传统负责,特别是它的道德观和自由观。只有当实证论传统得到彻底清算之时,形而上学这一真正的哲学视野才有可能获得充分的展现。它为人性的重新发现提供了可能。当然,这还需要历史本身为其做好足够的准备。(何中华)
    【参考文献】
    [1]康德.实用人类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2]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3]罗素.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4]W.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5]新约.罗马书.
    [6]新约.马太福音.
    [7]奥古斯丁.忏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8]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9]帕斯卡尔.思想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0]A.W.李维.《哲学与现代世界》[M].台湾:台湾志文出版社,1986.
    [11]歌德.浮士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2]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3]叔本华.人生的智慧[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4]尼采.苏鲁支语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5]雅斯贝尔斯.当代的精神处境[M].北京:三联书店,1992.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8]王邦雄.老子的哲学[M].台湾: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83.
    [19]老子·第十三章.
    [20]庄子·至乐.
    [21]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22]M.布伯.我与你[M].北京:三联书店,1986.
    [23]现代外国哲学论集:第2辑[C].北京:三联书店,1982.
    [24]论语·卫灵公.
    [25]孟子·告子上.
    [26]荀子·性恶.
    [27]荀子·非相.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9]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0]孟子·离娄下.
    [31]孟子·尽心上.
    [32]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3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4]K·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山西: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89.
    [35]萨特·决定论与自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6]陈康.论古希腊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7]朱子语类:第13卷.
    [38]朱子语类:第94卷.
    [39]庄子·齐物论.
    [40]庄子·则阳.
    [41]人类谱记.
    [42]荀子·性恶.
    [43]象山语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44]汉书·董仲舒传.
    [45]J·布伦.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6]赫舍尔.人是谁[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47]考夫曼.存在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