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出现后,教育和学校即成为它所记载的内容之—。但是,教育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却姗姗来迟。国人最早的教育史专著系黄绍箕编纂、190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教育史》。进入民国后,中国教育史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先后出版了一系列专著,其中影响最大、公认为学术成就最高的当推陈青之的《中国教育史》。 陈青之,名炎联,号春阳,1891年出身于湖北沔阳县(今名仙桃市)木兰口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6岁入塾就读,16岁转入沙湖沔东高等小学堂。1909年,18岁的陈青之因读梁启超的文章,思想顿起变化,常与朋友一起谈论反清革命。1910年夏,陈约徐振庵、李志民相互剪发为同学倡,同学皆畏避。次年辛亥革命爆发,陈狂喜之下,背家急走汊河口邀游云骞潜赴武昌投效学生军未果而返回。1913年入湖北省立第一师范肄业一年,因抛课听革命演说,被校长刘文卿以“不守理法”为由开除。嗣转学省立第二中学。1917年毕业后,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科。1919年,陈因参加“五四”爱国运动,一度被捕入狱。 1921年,陈自高师毕业,取道朝鲜赴日本考察教育。有日本人以“中国教育史将由日本人撰写”相讥,陈当即愤然回应:“中国有自己之教育史,吾回国后,当寄汝。” 1923年,陈氏自感学力太浅,复入母校教育研究科进修 两年,毕业后受湖北旅京同乡会之托,于北平创办群化中学,并在中国大学、师范大学兼课。 与此同时,他开始撰写《中国教育史》。在此之前,虽然出版过一些有关教育史的书籍,但日译本多,史料类编的多,形成理论体系的少。陈青之决心在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理顺中国教育史的发展脉络,向专门化方向发展。 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陈氏在繁忙的授课之余,怀揣馒头和凉水,一头钻进图书馆广征博采,然后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由于劳累过度,陈氏经常咯血、便血,丝虫病、肺结核又交相侵蚀,加之旧疾(丹毒)复发,他几次高烧乃至昏厥,后枯瘦如柴,行必扶杖。然而陈青之孜孜以求,毫不懈怠,寒来暑往,周而复始。 1934年7月,洋洋54万言的《中国教育史》终于完成,经王世杰、王云五、李四光、竺可桢、胡适、马寅初、翁文灏、张伯苓、梅贻琦、冯友兰、傅斯年、郑振铎、蔡元培、蒋梦麟、顾颉刚等大学者审定,作为《大学丛书》之—,由商务馆于1936年4月出版。此书一出版,即受到读者的欢迎,尽管时值国难深重之际,仍再三重版。 陈氏在《编前语》开宗明义提出研究教育史者的四大任务:1.说明历代教育制度及学说之变迁的原因;2.比较各时代、各地方的教育之异同与升降;3.阐发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及统治阶级对教育之如何利用;4.以客观的态度批评历代教育之得失,并标明其特异之点。 陈氏注意到人类社会的意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形式而变迁”。他认为:“教育属于意识形态之一种,也是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它是社会的产物”。“某一种教育思潮之风起,必有当时的社会情形为背景;某一种教育制度之制定,必有当时的经济组织为基础。”“离开了社会及社会里面的经济组织,则无所谓教育,即无所谓教育史。” 陈氏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根据中国社会形态的发展,将中国教育史划分为六个时期:1.商代以前为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教育(前3500-前1123);2.西周、东周为封建时代的教育(前1122-前222);3.秦汉至五代为半封建时代前期的教育(前221-959);4.宋至明为半封建时代中期的教育(960-1643);5.清顺治元年至清咸丰十一年为半封建时代后期的教育(1644-1861);6.清同治元年我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创立至作者著此书为止,为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1862-1934)。 “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为本书的重点,分五部分论述:1.英法联军至中日之战(1862-1894);2.甲午之役至辛亥革命(1894-1911);3.民国建元至欧战告终(1911-1919);4.“五四”运动至“三·一八”惨案(1919-1926);5.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至本书撰著时(1926—1934)。 《中国教育史》共六编六十五章,详细介绍了各时代教育概况、教育制度、教育家及学说。陈氏认为:“中国有了学校就有了科举,有学校制度就有科举制度。二千年的教育制度史就是一部科举制度史。”而产生于五代之末的书院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点特色”。中国历史上的教育家,“分汉学与宋学两派”,汉学派以读书为目的,宋学派以修己为目的,“前者为记诵主义的教育家,后者为实践主义的教育家”。陈氏最后结论说:“汉、唐、清三朝的教育家,多属于前一派”,“宋、元、明三朝的教育家,多属于后一派”。 陈氏还认为,研究中国教育史若忽略儒家思想支配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势力,则必失去史料的可靠性。他肯定“五四”运动思想解放的功绩,强调孙中山三民主义教育不是半封建和资本主义的,而且符合中国国情和世界人类要求。他批评中国教育抄袭日、德、英、美等国过多。针对中国教育改革忽略社会产业发展和民族习性的弊端,他提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案。 在《现今教育趋势》一章的《结论》中,陈氏大声疾呼:“只有把教育普及到乡村里面,把教育当着发展产业的工具,使全民皆能受相当的教育,使受教育的人们皆能从事生产事业,则中国民族才有复兴的希望。” 陈氏在《中国教育史》的末尾告诫国人:“中国目前所患最大的毛病,我们归纳起来莫过于贫、弱、私三字。中国以往教育的错误,我们归纳起来不外内封建主义而外资本主义,即治术的、文雅的、放任的三点。”“救贫当设法为富”,“救弱当设法为强”,“救私当设法为群性的训练”。他最后呼吁国人:“提起民族自信力,团结奋斗,置中国人以国际平等地位”。时隔60多年,这位先哲的论述非但没有过时,且熠熠闪光。 抗战爆发后,体弱多病的陈青之不忘报国,毅然将独子送到抗日前线。武汉沦陷前,陈氏转移到鄂西大山中的宣恩执教。国破家散,陈青之蒿目时艰,忧心如焚,加上物资匮乏,终于1943年秋病逝于沙道沟联中女职,年仅52岁。 陈氏在《五十自述》中说:“综余年五十,思想凡五变。二十岁之前,慕朱家郭解之为人,重然诺、轻生死,俨然一任侠也……二十三岁以后,数经挫折,气象猛然收敛,妄思希为圣贤,欲以两手平治天下,以一身感化万民,舍己为人,一本良心,绝无所为:见凡有为而为者,皆伪也。自读书北京,每览外交失败史,愤恨填膺,则又变为一极端爱国者;追慕祖国昔日之雄图,至欲走南洋,号召华侨独立,以其土地并入我疆域。五四运动后,颇受民主思想及杜威学说之影响,又渐变为一自由主义者。其极也,恶战争,恶残杀,恶粗暴之男子。谓人类之—切罪恶皆由男子所造成;惟女子乃自由之神,和平之花也。民国十四年,余年三十四,胡君曾三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始为三民主义信徒。然以主义粗粗未有所得。十七年以后,与费君倪如讨论社会问题,始用力研究三民主义,间与他书参证,乃知孙先生所发明者……(原稿至此中断下缺)”。一位平民出身的学者,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与时俱进,难能可贵。 陈氏从事教学实践与研究凡20年,先后任教于南通女子师范、汉口省立二女中、河南淮阳师范学校、宜昌省立四中、武昌中华大学、省师范学校等校。 其著述除《中国教育史》、《中国历史朝代图》、《中国疆域变迁图》公开出版外,编写成书但未及出版的还有:《中国通史》、《中国民族英雄史》和《五十自述》。《自述》尚有残稿,而《通史》、《英雄史》及其它一些著作手稿及日记、书札,或毁于日军焚掠,或毁于“土地改革”的查抄中。 作者:刘作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