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唐朝设宾贡科安排科考 朝鲜留学生小史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星岛环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朝鲜半岛同中国具有数千年的交往历史,但其大规模派遣留学生来华则始于唐代。
    《登科记考》载:“(唐)自天下初定,增筑学舍至千二百区,虽七营飞骑亦置生,遣博士为授经。四夷若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相继遣弟子入学,遂至八千馀人。”但由于唐兴后50年,新罗陆续吞并了百济和高句丽大部,因此其后来自半岛的留学生专指新罗留学生。
    唐朝接收新罗留学生的确切数字已难稽考。不过据有关史料记载,仅开成二年(837)在华新罗学生即多达216人,而开成五年(840)四月一次回国的新罗学生则有105人,足见数量之巨。
    来唐留学的新罗人如此之多,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唐朝的繁荣和唐文化的巨大魅力,同时基于泱泱大国气度和开放式胸怀的唐朝的“宾贡科”,对新罗学子也极具吸引力。
    宾贡科指对外国贡士和留学生宾礼相待,准其参加科举考试,及第者同样可以授予官职,在华立业。崔致远便是典型的一例。致远,新罗王京人,大中十年(856)年十二,随商船自费来唐留学。6年后中进士,任溧水县尉。任满后,被镇压黄巢起义的大将军高骈聘为从事,补都统巡官,凡军中表状文告皆出其手。迁殿中侍御史。中和四年(884)充唐朝国信使东归,历官翰林学士、兵部侍郎。高丽朝谥文昌侯,从祀文庙。着有《中山覆蒉集》《桂苑笔耕集》等,极具文采。
    此外,新罗人在唐及第的知名者,尚有崔彦撝、金可纪、金夷吾等。
    崔彦撝与崔致远、崔承佑并称“一代三鹤,金榜题回”,归国后任侍御史。崔承佑,龙纪二年(890)来唐留学,3年后中进士,有《餬本集》;崔彦撝,18岁来唐,42岁还国,官至翰林院大学士、平章事,为太子师。周一良先生说:“从九世纪到十世纪中叶约一百五十年间,朝鲜人在中国科举考试及第的约有九十人。”
    公元918年,高现王取代了新罗王朝。太平兴国元年(976),高丽政府派金行来宋留学,一年后“擢进士第”,任职殿中丞。宋太祖时,高丽康戬也“随宾贡肆业国学”,太平兴国五年(980)中进士,既而在宋为官,“以清白干力闻”。太祖多次“褒其能政”。官至工部郎中。卒于宋。
    雍熙三年(986)十月,高丽“遣本国学生崔罕、王彬(按:韩国史书作“王琳”)诣国子监肄业”。淳化三年(992),宋太宗亲试诸道所贡举人,“诏赐高丽宾贡进士五彬、崔罕等及第”,授以官职遣还。政和五年(1115)七月,金端(《宋史》作“金瑞”)等5名高丽人来宋朝太学留学,每学一经,都有3名博士为之讲授与辅导。政和七年(1117)春,宋徽宗亲自测试高丽留学生,赐“上舍及第”遣归。金端等归国后,曾任太子之师。
    元代,高丽也有人在中国留学和中进士第,李穑即其代表。穑字颖叔,其父曾在元朝任职,穑因得以在元国子监留学3年。高丽恭愍王二年(1353)入元应举,明年赴廷试,擢第二甲第二名。曾任职于元翰林院。东归后,累官至门下侍中。有《牧隐集》传世。高丽名儒白颐正,也曾在元朝留学。《高丽史》本传说:时程朱之学始行中国,颐正在元学而得之,东归后予以传播。
    其时,在元参加科考中第的高丽贡士更多。史留其名者有朴仁干、安轴、崔瀣、李衍宗、李文靖、安震、安辅、崔龙甲、尹安之等。
    高丽人既然能在元朝登第,其汉语言文化水平当不言而喻。不过由于语言环境的限制,更由于学习内容和考试方法的制约,所以其汉语听说能力远不如读写能力。李穑就是个型例子。明初,当李穑以朝鲜执政大臣身份晋谒太祖朱元璋时,即因汉语听说能力不佳而闹出笑话:“帝素闻穑名,引见数四,礼待甚厚,从容赐语曰:‘汝在元为翰林,应解汉语’。”李穑“乃以汉语遽对曰:‘请来朝’。”“帝未晓曰:‘说什么’?礼部官传奏之。”“穑久不入朝,语颇艰涩。”于是明太祖笑谓李穑:“汝之汉语,正似纳哈出。”纳哈出,蒙古人,北元将领,后降明。
    《新元史》载:至元二十四年(1287),立国子学于大都,设博士通掌学事,分教三斋生员,讲授经旨,是正音训。“凡读书,必先《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次及《诗》《书》《周礼》《春秋》《易》。博士助教亲授句读音训,正录伴读,以次传习之。讲说则依所读之序,正录伴读亦以次。传习之次日,抽签令诸生复说其功课。对属诗章、经解、史评,则博士出题,生员具稿先呈助教,俟博士既定,始录附课簿,以凭考校。”
    入明,高丽朝已进入统治末期,却依然积极向中国输送留学生。《南雍志》云:“外裔子弟,始自高丽遣金涛第四人入国学读书。洪武四年(1371),涛登进士,除授县丞,不就,与三人皆遣归国。”《殊域周咨录·朝鲜》说金涛不在明朝做官而归国,是因为“不能华言”。
    洪武四年(1371)五月,高丽国王“命太常乐工赴京学习”,五年(1372),“请遣子弟入太学”。明太祖说:“高丽欲遣子弟入学,此亦美事。但其涉海远来,离其父母,未免彼此怀思。尔中书省令其国王与群下熟议之,为父兄者愿遣子弟入学,为子弟者果听父兄之命,无所勉强,即遣使护送至京,或居一年,或半年,听其归省也。”
    洪武二十五年(1392),高丽大将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而自立为王,朝鲜时代开始,史称李朝。李朝对汉语学习更加重视,开国之初便设立“司译院”,以造就汉语人才,还多次请求向明朝派遣留学生,但由于朱元璋以后个别皇帝的保守主义而屡遭拒绝,仅天顺初年有一名王子在华学习。
    清代,朝鲜首次向中国派遣留学生是顺治五年(1648)三月,学生名宋仁龙,来华前系该国“天文学正”,留学目的是“学西洋历法”。此后,朝鲜又多次派人来华学习历法。光绪六年(1880)九月,针对日本灭亡朝鲜的企图,清政府决定接收学习科技与定事的朝鲜留学生:“许朝鲜派人来天津学习制造、操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