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大变脸”,鲁迅的《风筝》“飞”走了。昨天,这一消息在网络中引发网友各种吐槽。赞同和反对的声音都大有人在。在新浪网进行的调查中,截至昨晚7时24分,共有24398人参与投票。其中,71.5%的网友表示反对,认为鲁迅的作品是经典,代表“民族魂”;20.9%网友赞同,觉得鲁迅的文章内容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太深刻了;7.6%的人“无所谓”。 那么,河南人对此怎么看?记者进行了调查。 【赞同派】 中学教师:内容太深刻,初一学生不易懂 “鲁迅作品当然是经典,绝不会就此消失,需要每一个人学习,只是适应的人群不一样。”省实验中学语文老师夏文心认为,此次鲁迅的文章淡出课本,是基于该篇文章时代背景与现代社会差异的考虑。“鲁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与现在的孩子所处的背景相差太大,虽然描写的心情是贴近孩子的,但其背后隐藏的深意,以及文章发展到后段章节展示出的情感,孩子们想要真真正正完全学懂还是很不容易的。初一刚入学,在文学基础上还没有铺垫,理解起来确实难度较大。” 郑州市第八中学语文老师展志华也有相似感受:“原来在初一阶段为同学们讲解《风筝》的时候,确实有同学反映感到费解,我们老师讲起来也感觉吃力。毕竟是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还处于不成熟的状态,而鲁迅文章的时代背景、时代特色非常鲜明,和初一学生生活的环境、对生活的理解差距还是很大。” 新生代作家:可以在泛读课程中推荐 对于鲁迅文章离开初一上册课本,“80后”著名河南籍作家南飞雁并不感到意外:“鲁迅先生的创作时期处于白话文刚兴起之时,遣词造句都与现行白话文有很大差别,很多学生阅读后理解字面意思都难,再去面对其后深层的含义就更显艰涩难懂。别说现在的孩子,就是在20年前我上学的时候,我身边的同学,甚至当时为我们授课的老师都把鲁迅先生的文章喻为‘难啃的骨头’。” 同时,南飞雁也给出了建议:“是否中小学生也能像大学中文课那样,也有自己的泛读课程,教育部门适时地在泛读课程中为同学们推荐鲁迅先生的文章,为那些喜欢鲁迅的孩子提供更多途径、更多选择。” 【反对派】 大学老师:要在孩子心中从小埋下文学的种子 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刘宏志认为,把鲁迅先生的文章放在中小学课本里,学习文章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小就知道鲁迅这个名字。“很多人对于文化思想的接受就是从小通过教材中出现的文章和人物得来的。这些熠熠生辉的人物会为少年的思想埋下种子,他们会记住有一个人叫鲁迅,未来当他们到达一定的年龄,记忆中鲁迅的名字和作品会浮现,引导他们去找更多鲁迅的作品阅读,甚至去研究鲁迅。这时从小埋下的种子就生根发芽了。” 在刘宏志看来,把一些语言优美,却没有任何意义的美文放进中小学课本才是不合适的:“中小学课本教给学生的不只是字句,更是视野。” 对于目前学生普遍反映鲁迅文章读不懂的问题,刘宏志分析,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教师。“不要说中小学生不理解,其实中小学老师也不一定理解鲁迅。很多老师口中讲述的鲁迅是被意识形态化的鲁迅,是僵化的、不可爱的鲁迅,但鲁迅本人是一个极其丰富的人,他也有自己的毛病,他总在不断批判他人的同时反思自己,是一个在动态进程中始终保持开放姿态的自由斗士,完全不是僵硬的人。鲁迅背后的复杂性最是生动。” 【趣事】 妈妈的“作业”女儿拿来照样用 郑州市民赵女士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毕业的中文系大学生。 她至今还记得一件趣事,学完鲁迅的作品《药》,老师要求每人上交一篇人物形象分析,她便从家里翻出了同样毕业于中文系的母亲当年的“作业”,誊抄一遍交给了老师,没想到还得了个“优”。 “当然,这是当年自己懒惰的一个表现。”赵女士感慨地说,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鲁迅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分时代的,“间隔二十多年,我们都细细品味着《药》,静静聆听着《呐喊》,深深思考着《中国人失掉自信了么?》,也认识了藤野先生、刘和珍君,这些珍贵的记忆,也将在一代代中文系学生间传承。” ●人教社: 鲁迅文章 彻底退出义务教育教材不实 腾讯网消息 昨日,一篇题为《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 作家称其过于深刻》的文章引起热议。针对鲁迅文章是否彻底退出义务教育教材一事,人教社相关负责人称:“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这一说法是很不准确的,本次教材文章替换只是根据教学难度进行的技术层面的调整。” 据介绍,目前,人教版初中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里,依旧有鲁迅先生的6篇文章,所占比例仍是国内作家最多的。根本不存在彻底退出义务教育教材一说。 有关教科书的内容调整,每年再版都会做一些微调。“主要根据教学一线,老师学生的反馈,来做一些技术层面的调整。与其他因素无关。” ●今年新版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教材变动情况 删掉的课文:沈复的《童趣》、流沙河的《理想》、《短文两篇》(张晓风的《行道树》、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周国平的《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的王子》)、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梁衡的《夏感》、蒲松龄的《山市》、鲁迅的《风筝》、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 新增的课文: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魏巍的《我的老师》、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丘吉尔的《我的早年生活》、马及时的《王几何》、贾平凹的《风雨》、选自《礼记》的《虽有嘉肴》、纪昀的《河中石兽》、吴承恩的《小圣施威降大圣》。 改动的课文:《论语》十则改成了《论语》十二章,节选内容略有变化。 ●正在或曾在课本中 出现的鲁迅作品 尚留在初中课本中的鲁迅文章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和〈山海经〉》、《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故乡》、《藤野先生》、《孔乙己》、《雪》等。 尚留在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有:《纪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等。 曾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后来消失的文章有:《风筝》、《一件小事》、《为了忘却的记念》、《药》、《〈呐喊〉自序》、《“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风波》、《聪明人、傻子和奴才》、《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狂人日记》、《阿Q正传》、《范爱农》、《鲁迅自传》、《灯下漫笔》(节选)、《流产与断种》。 ●《风筝》“飞”走了,你怎么看? @新加坡国际燕窝交易所_中国:我觉得风筝很好啊,记忆深刻。什么叫和现在的时代、社会脱节啊,郁闷!没有历史记忆的学生,不会走很远的!! @管平潮:初中时就觉得鲁迅的课文过于晦涩(个别除外),那时对语文印象不好就因鲁迅课文。初中生只不过和小孩隔层壁,最重要是体验文学之美,培养兴趣而不是讲政治论沧桑。我不上语文课后才体会到文字之美。有同感的吗? ●你记忆最深的鲁迅作品 @杜空弦:纪念刘和珍君,力透纸背。 @清衣行者:《药》治中国。 @a银十四:喜欢《阿Q正传》,第一遍觉得搞笑,第二遍觉得Q可怜,三四五遍觉得……(记者 李晓敏 谭萍 实习生 安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