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周末风俗》,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 [2]《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 [3]《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75-80页。 [4]《郭店楚简研究》,《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7页。 [5] 姜广辉:《郭店楚简与〈子思子〉》,《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第56-61页。 [6]转自朱渊清:《郭店楚简再现的文明——中国出土文献与传统学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第139页。 [7] 李泽厚:《初读郭店竹简印象记要》《中国哲学》第二十一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8--9页。 陈来:《郭店简可称“荆门礼记”》,《人民政协报》1998年8月3日。 [8] 李学勤:《对古书的反思》,《新论》第123期。 [9] 蒋伯潜:《诸子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29页。 [10] 李翱《复性书》曰:“子思,仲尼之孙,得其祖之道,述《中庸》四十七篇。”晁说之《中庸传》曰:“是书本四十七篇。”郑樵《六经奥论》亦曰:“《中庸》四十七篇。”,见蒋伯潜:《诸子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30页。 [11] 蒋伯潜:《诸子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30页。 [12] 李学勤:《竹简〈家语〉与汉魏孔氏家学》,《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第60-64页。 [13] 黄怀信:《〈孔丛子〉的时代与作者》,《西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第31-37页。 [14] 郭 沂:《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书源流考 》 ,www.bamboosilk.org网上首发栏。 [15] 宋濂:《诸子辨》。 [16] 宋代的王柏在《古中庸·跋》中说: “一日偶见西汉《艺文志》有曰:“《中庸说》二篇。”颜师古注曰:“今《礼记》有《中庸》一篇。”而不言其亡也。惕然有感,然后知班固时尚见其初为二也。合而乱,其出于小戴氏之手乎?”后来冯有兰、武内义雄、徐复观等也相继撰文,论证《中庸》包含两个部分并为其分编。具体研究综述可参梁涛:《郭店楚简与<中庸>公案 》, www.bamboosilk.org网上首发栏 。 [17]梁涛:《郭店楚简与〈中庸〉公案》 , www.bamboosilk.org网上首发栏 。 [18] 庞朴:《马王堆帛书解开了思孟五行说之谜》,《文物》1977年第10期;庞朴《帛书〈五行〉篇研究》,齐鲁书社,1980年7月版。 [19] 魏启鹏:《〈德行〉校释》,巴蜀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页。 [20]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版,第290-299页;赵光贤:《新五行说商榷》《文史》第14辑,第341-346页。 [21] 对简帛《五行》的比较研究可参看:庞朴:《竹帛〈五行〉篇比较》,《中国哲学》第二十辑;丁四新:《简帛〈五行〉文本比较》,《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第三章第一节;梁涛:《简帛<五行>“经文”比较 》 www.bamboosilk.org网上首发栏 ; 郭沂:《〈五行〉考略》,www.bamboosilk.org网上首发栏。 [22] 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8-80页。 [23]学界对《五行》进行专门的篇章结构研究的论文可参;徐少华《楚简与帛书〈五行〉篇章结构及其相关问题》,《中国哲学史》第3期。 [24] 简本之“型”,帛本为“刑”读为“形”,根据简本,帛本之“刑”应该是简本之“型”的误写。按照《说文》:“型,铸器之法也。”,“形,象也。”但此处“型”为动词,可解作“成形”,因此文义大抵相合。 [25]郭沂:《〈五行〉考略》,www.bamboosilk.org网上首发栏。 [26] 《孟子·尽心上》 [27] 《孟子·尽心下》 [28] 对于“慎独”的概念,人们一般沿袭郑玄对《中庸》的注,注曰:“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小人于隐者动作言语自以为不见睹,不见闻,则必肆尽其情也。若有占听之者,是为显见,甚于众人之中为之。”但杜维明指出:“慎独,作为一种精神修养,决非追求那种象原子般的个人的孤僻,而是有意上升到作为普遍人性之基础的真实存在这个层面”,我认为这个论断合乎“慎独”的含义。参《论儒学的宗教性——对〈中庸〉的现代诠释》,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第28页。随着简帛《五行》的出土,“慎独”成为一个学术话题,关于“慎独”的研究可参, 刘信芳:《简帛<五行>慎独极其相关问题》,www.bamboosilk.org网上首发栏;梁涛:《郭店楚简与“君子慎独”》,www.bamboosilk.org网上首发栏;张丰乾(《叩其两端与重其个性 ——“君子慎其独”的再考察》,简帛研究 www.bamboosilk.org. [29] 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第11页。 [30] 在这一段,简本与帛本发现排序的不同。帛书把简中第20、21的“不聪不明”至“不乐亡德”排在第22简“不尊不恭,不恭亡礼”后;把第22至32简“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和则同,同则善”一大段,帛书在第37简“尊而不骄,恭也;恭而博交,礼也”句后。因为简书排序胜于帛书,因此本文分段按照简书的脉络。 作者:詹群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