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四川大学的实际,看孔子儒学进入高校的可行性 中国的当代大学几乎都是近代文化转型、教育转向风潮的产物,几乎是西方教育模式在中国的移植。在教育理念上,在所谓“科学”的旗帜下,对人文却颇多忽略;在“民主”的旗号下,对传统颇多忽视;在“革命”的口号下,对人性颇多丢失。因此,要找回民族精神力量的所在,我们有必要重温“古典时期”,回首“轴心时代”,去吸收必要的养分。这一情况,最近几年在四川大学已经逐渐改观。 四川大学是全国少数几所由古代书院直接建立的近代高等学府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较为丰厚。建于清康熙四十三(1704年)的锦江书院和建于光绪元年(1875)的尊经书院,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与始建于1896年的中西学堂合并,改办成四川通省大学堂(同年改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就是今天四川大学的前身。两书院及早期四川大学,培养出了一批著名的儒学家、思想家、学问家和政治家,杨锐、刘光第、廖平、宋育仁、朱德、吴之英、吴玉章、张澜、郭沫若、蒙文通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维新变法”、“洋务运动”、“辛亥革命”以及“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过深远影响。虽然四川大学培养出来的部分学生也曾经积极宣传新学、鼓吹革命(如宋育仁、吴玉章、张澜、郭沫若等),有的甚至曾经反传统、批儒学(如吴虞),但是儒学的根基、经学的传统,特别是对儒学文献的研究和传授,在蜀中一线独传,数十年绵绵不绝。虽然不能说“风景依旧”,却也还“气候婉然”、“风范犹存”,只要一有人提倡就会得到响应,开出新芽。特别是,200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教授出长四川大学以来,学校更提倡培养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广博的知识视野”,加强了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建设,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的研究和教学,被重新提到议事日程。围绕儒学进入大学校园、孔子重回大学讲坛这一主题,我们作了如下努力: 首先是用大型的儒学课题研究,构建文科标志性成果,唤醒人们对儒学的沉睡记忆。1997年,由四川大学古籍所提出并经学校批准立项的“儒学文献调查和《中华儒藏》编纂”成为文科建设重点工程。1999年学校将《儒藏》列为“国家211工程”一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同时还陆续进行了《儒藏》“著作权登记”、“商标注册”、“工商注册”等工作,特别是进行了儒学文献的书目调查、《儒藏》编纂的体例思考。2004年,学校作出“加快进行《儒藏》编纂工作”的决定,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书记副书记为正副组长的“《儒藏》工作委员会”,并继续将《儒藏》立为“211工程”二期、“985工程”二期重点项目,增加投入,加快了进度。2005年初,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首批50册《儒藏》,引起了新闻界的极大关注,也得到学术界的好评和关心。目前,第二批30册成果也即将出版。前后二批《儒藏》总字数已经达4500万字左右。川大版《儒藏》的出版,有学者称赞为“弘扬儒学的标志性事业”,“使中国人近500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虽然不无过誉之处,但是《儒藏》作为儒学复兴的前奏或基础性工作,却是普遍被认同的。为庆祝四川大学110周年校庆,香港凤凰卫视拍了90分钟的专题片,其画面以锦江书院、尊经书院开始,而以《儒藏》的编纂收尾,无疑突出了儒学在四川大学的历史地位。四川大学为回顾建校历史而兴建的“历史文化长廊”,总结全校110周年文科发展历程时,也将“《儒藏》编研”作为重要的标志性成果刻入碑记,还将《儒藏》书影作为川大文科标志性成果刻石予以纪念。 其二是开展系列的儒学活动,引起人们对儒学的重新关注和审视。一是组织“四川大学‘儒藏’学术丛书”。这是一套著作型的儒学专题研究丛书,目前发行还不错,赠阅也不少。丛书已经出版14种,内容涵盖儒学与儒教、现代新儒家、出土文献、经典著作、古代教育、家族与学术、儒藏编纂方法等。主要有李耀仙《梅堂述儒》、胡昭曦《四川书院史》、贾顺先《儒学与世界》、李申《儒学与儒教》、廖名春《中国学术史新证》、单纯《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和《鸿爪纪学》、邹重华粟品孝等《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黄玉顺《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和舒大刚等《儒藏论坛》(第一辑)、李冬梅《诗集传新探》(以上均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等。其中《儒藏论坛》准备办成连续性辑刊,以发表有关《儒藏》的讨论和研究、儒学文献和儒学史的研究文章为主。 以上是第一辑的专题研究,将来我们还将加强这一工作,对儒学其它更为系统的专题进行研究。目前即将结题的《历代学案》即这些研究的一部分。《历代学案》是国际儒联2005年的规划课题,它是关于儒学流派的系统研究和考述,包括两大内容:一是对历史上已有“学案”的系统整理,如黄宗羲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冯云濠王梓材等《宋元学案补遗》、徐世昌《清儒学案》、唐晏《两汉三国学案》等。二是对尚付阙如的先秦、魏晋、南朝、北朝、唐五代等五种“学案”重新撰写。合计10种,5种整理,5种新撰,共计字数约1500余万。有了这套书,在中国儒学史上到底有多少学派,这些学派的阵容有多大,学人之间的师承、交游关系如何,他们都有一些怎样的造诣和见解,都在此得到系统的考量和研究。《学案》和《儒藏》一样,有可望成为川大文科的标志性成果,增强儒学的文化品位,加深川大文科建设的儒学色彩。 我们还主办了“儒藏讲座”、“儒藏网站”和“儒藏通讯”。《儒藏讲座》目前已经举行25期,除本校专家主讲外,也邀请校外著名专家,如北京大学吴荣曾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先生、台湾龚鹏程先生、北京师范大学周桂钿先生、吉林大学陈恩林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钟肇鹏先生、李存山先生、单纯先生、郭沂先生等,都曾莅临讲坛。讲座或交流学术研究心得,或交换《儒藏》编纂意见,或宣传儒学的基本原理,对儒家思想的宣传和普及提供了场所。《儒藏通讯》主要为《儒藏》编纂服务,由本所研究生具体承办。及时反映情况,交流心得,目前已经出版1-12期。著名学者李学勤、张立文、钟肇鹏、陈恩林、廖名春、蔡方鹿、黄开国、黄修明等先生,都曾为本刊赐稿。“儒藏网站”亦系古籍所独家开办,及时反映情况、交流信息。目前已经粗具规模,日访问量一般在200至300人次。川大学生也积极参与,踊跃讨论,加深了他们对儒学的了解。 其三是“书院恢复”。我认为,儒家的书院教育,具有经典化、人性化的双重取向,适合培养学生“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等优良品质。在有条件的地方,应当适当恢复书院教育制度,吸取传统文化优秀经验,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多元化,让历史上曾经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再度发挥其淑世济人的作用。在历史上,四川地区是地方政府最早建学传播儒学的地方。宋人吕陶曰:“蜀学之盛,冠天下而垂无穷者,其具有三:一曰文翁之石室,二曰高公之礼殿,三曰石壁之九经。”(《府学经史阁落成记》,《净德集》卷一四)“文翁石室”是地方最高的高等学府,以儒家“七经”教育为主体。“高公礼殿”是供奉和祭祀地方乡贤之处。“石壁九经”(准确地说应是“石室十三经”),是儒家文献的直观展示。教育的力量,榜样的力量,大众的传播手段,在这里三者俱全。特别是近代的“尊经书院”在人才培养和经学研究等方面,更是一定程度上引领了近代中国学术史的新方向。如前所述,四川大学是近代由上列两书院直接发展而来的,两书院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现代川大有深远影响。为找回丢失已久的优良传统,弥补现代教育之不足,培养富有儒学情怀和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代新人,川大校方已经将恢复上述两书院提上日程。一旦这两座传统风格十足的书院恢复起来,将具体承担全校“中华文化”课的设计和教学,也将大大推进《儒藏》编纂出版进程。四海飘遥的儒学“游魂”将附体于此,找到自己教书育人和学术演进的舞台。 其四是加强“儒学教育”和“学科建设”。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从培养学生浓厚的人文精神来讲,儒学的普及、研究和教学以及儒学的学科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从20世纪初开始,儒学被冲击、被撕裂,儒学这个原本十分庞大、自成体系的学术体系,一时之间不复成为学科。在现行教育体制中,无论是教育部的教育计划,还是国务院的学科设置方案,连佛教、道教等宗教都有专业目录,唯独没有“儒学”的身影!致使儒学不成其为学科,儒学人才培养也甚感“无所措其手足”。二三好事君子,也只有在“文学史”、“史学史”或“哲学史”等学科下,十分零星地招收研究生。由于没有学科地位,也就不会有系统的学科建设,因此“儒学”是什么,儒学人才到底如何培养,儒学研究生应该学习和掌握些什么内容,在大陆至今都还是各自为阵,没有统一公认的标准,更缺少成熟的教学方案,遑论其系统的学科建设了。 为此,我们从1999年始,在“历史文献学”下设立“儒学文献研究”三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从2000年开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周易讲座”和“孔子研究”的选修课;从2003年开始,又在专门史下增设“中国经学史”和“儒学文献研究”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经过数年的探索和经验总结,目前我们在历史学一级学科下,增列起“中国儒学”二级学科,准备系统招收“儒学史”、“儒学文献”、“儒学思想”、“儒学文化”、“儒学与现代”等方向的硕、博士研究生,并且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方面,也进行了初步思考。在首开的“中国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教材编写时,加大了儒学的比重和内容。《中华文化·中国历史经典读本》含:中华人文始祖、多元一统的民族文化、儒学源流、孝道文化、礼乐教化等章节,选读《周易》、《诗经》、《仪礼》、《论语》、《孝经》、《孟子》、《公羊传》、《礼记·王制、礼运、儒行、大学、学记、乐记》、《春秋经》、《春秋繁露》、《原道》、《颜氏家训》、宋明理学经典、《礼记·乐记》、正史有关《礼志》、《乐志》等等。配合校园文化建设,还将儒家格言治成警示语,悬挂在教学楼的殿堂和走廊等处。逐渐加大了在校大学生对儒家美文的接受频律,促进其对儒学思想的更多了解。 通过以上这些活动和努力,目前儒家思想(至少“儒学”一词)在四川大学已经逐渐深入人心,四川大学学生会在制作校园文化衫、编排校庆节目时,自觉地将《儒藏》纳入表演和展示的内容,历史文化学院和古籍所的学生识与不识、知与不知,都能够多少讲几则《儒藏》或孔子的故事,能背几段儒学或经典的格言。特别是参加了《周易讲座》、《孔子研究》或《中华文化》等课程的学生,在做作业或写文章时,都能自觉地打上儒学的特征和烙印,并且对儒家的一些思想概念、伦理观念,进行了深入贴己的思考。我们相信,通过儒学教育和儒家文化的展示,将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儒家思想,更多地感受儒学神韵,逐渐树立起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或本位意识,以“仁、义、礼、智、信”为特征的儒家思想,将再次成为滋养我们青年一代心灵的食粮,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长城,继续发挥其淑世济人、再造辉煌的积极作用。 (作者:舒大刚) [1]《从大学生恶意欠费现象谈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大学生拖欠学费是全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2002年1月14日《贵阳晚报》报道:2002年贵州某学院有2000多人拖欠学费,欠费总额达400余万元,另一大学欠费总额达700多万元。某高校2001年5000多名高年级学生中竟有3000多人没有缴齐学费,5次催款,才收到1100多万,尚欠400多万;据新华网福州2003年11月19日报道,湖北省高校学生去年欠缴学费已达3亿多元;重庆某大学有7778名学生全部或部分欠缴学费,占学生总数的24.3%,欠费总额达3631万元。海南某高校2003年478位同学欠住宿费共计30多万,2004年1396位同学欠住宿费110多万,2005年5113位同学欠住宿费高达近440万;其拖欠人数,拖欠金额逐年剧增。(略)据调查表明,98.3%的欠费属于恶性拖欠,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只是少数。”-“大学后勤集团”2006年6月2日。又《有钱恋爱没钱交学费海南逾万大学生欠费7336万》:“近日,海南审计厅公布了对全省14所高校的审计结果,发现截至2004年底13511名大学生欠缴学费7336万元。海南大学2005年底就有3873名学生欠费2088万元,占当年学生人数的26%和学费收入的28%。”“据了解,欠费的并不都是贫困生,恶意欠费正困扰着海南各高校。某高校负责人介绍:‘有些学生开学之初拿着父母给的钱到学校,开始谈恋爱、买名牌服装、买电脑、买手机,就是不交学费;有的学生持观望态度,大家都交他才交,有人不交他也跟着不交;有时我们和学生家长联系,学生家长根本就不知道,他们给的学费学生根本没交给学校。’”-“星辰在线”2006年7月31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