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青少年国学 >

舞与文的“魅影”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语文报大学版 佚名 参加讨论
十年间,我学习了各种舞蹈,但是却慢慢不再用“美”来描述我面对的这些作品,也很少把舞蹈和美学联系在一起。舞蹈难道缺乏美吗?舞蹈不是一种纯粹的美学艺术类型吗?为什么在专业领域里,舞蹈变成了“高精尖”的技艺?她的美,却成了高高悬在空中的一道亮弧,玄远而不及物。
    徐志摩诗云:“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想来东方舞蹈带给人的正是这种说不出缘由的“美”。香肩微耸、腰肢环旋、含胸侧颈,就在眼波流转间,一种独具的美感便轻易地迷住观者的眼,攫住观者的神。有趣的是,我们感慨于舞者们灵活的身体,却难以将视线固定在舞者某一具体部位的舞动上。我们的目光总是不由自主地追随舞者的每一次举手抬足,每一次巧笑嫣然。在这些身体的细节中,一种整体性的视觉审美形象呼之欲出,于是,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舞动着的身体,而是一个活泼泼的人儿。那种曼妙的生动、绵长的意蕴构成了东方舞蹈令人品味不尽的美。
    在东方各国的传统舞蹈中,超越舞蹈形态本身的对自然、生命、宇宙的观念与情怀随处可见。我们常常被印度舞蹈那丰富的手语和魅惑的眼神所感染,却很少知道在印度人看来肢体的自由与美丽是通抵宗教之理想境界的一种渠道,是一种对“梵我合一”的生命境界的追求;日本舞蹈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莫过于肢体动作的含蓄与内敛,丰富优美的颈部动作尤其凸显了女性的柔美,而这种柔美中却不乏一番“风骨”,柔中见韧,媚中显雅,这种对“静”、“和”之美的追求与向往同样也是日本人对生命理想境界的认知;而说到中国古典舞蹈,无论是少女踏歌时娇憨的率性之美还是文人抒发胸臆时的清逸之美,不管是春花秋月的景致之美还是错彩镂金的物象之美,都植根于中国哲学对时空、自然、生命的观念,正是在这些看似具象的肢体语言中,中国艺术“物我合一”、“浑然天成”的美学特征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一次看到中国古典舞《玉兔浑脱》时,满台流动的仿佛已不是演员的身影,而是流转的月光。四位女舞者从边幕飘然而出,身着淡蓝色的长裙,外罩一层薄纱,在灯光的映照下仿佛为身姿镀上了一层银光。编导独具匠心,巧妙地利用了舞台调度的技巧,在不经意间,其余的舞者如同飘入眼帘般在短短的时间内“洒满”了舞台。看着舞者们或行云流水或顿挫有节的动作,不知怎的就生出一种“凄清”之感——月影常在,月色常新,而人情变幻,美色易逝,一切皆属无常。人力所能挽留的竟是那般有限,正应了那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可是,当最后两位舞者的裙袂隐没在幕边,心里却又忽地释然,正是因为无常和易逝,那些世间的美景、美色才格外诱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与其怅然若失,倒不如淡然处之。至少还有如斯曼妙的舞步与身姿令人忘却世间烦扰,尽享此时欣悦。
    如果说《玉兔浑脱》让人记住的是舞台上流动的画面与意境,那么在《水月》中,最具感染力的恐怕并不是那看起来出离常规的动作,而是整个舞台上连绵不断的“气韵”。这种“气韵”缓缓地开始、持续,似乎永无尽头。它可以抚平所有的烦躁,让一切于一呼一吸间归于生命的最初。舞者们错落的肢体,在黝黑的天幕与舞台间显得格外缥缈与空灵,似乎正是因了这些白色的“气韵”涓流才现出空间的深邃与恒久。宗白华先生在谈到中国书法时曾引用了宋人郭若虚的一段话,“王献之能为一笔书,陆探微能为一笔画,无适一篇之文,一物之象而能一笔可就也。乃是自始至终,笔有朝揖,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我想,《水月》中的那些舞蹈语汇正是因着“连绵相属,气脉不断”的独特节奏与韵律,而呈现了一种生动的气韵之美。此动作与彼动作之间没有结点,而成为绵延不断的线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而那轮回周转、虚实互换中,流露出的正是中国人独特的时间与空间意识。
    舞蹈就是用这种身体所具有的直接“感染力”,唤醒了我们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如同在中国舞蹈中体悟中国哲学独特的时空意识一样,在所有的东方舞蹈中,我们都能寻得一个民族独特的历史印记,而这种印记无需刻意提起,只需身体舞动,它便豁然而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