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文学于市场化出版道路上“越战越勇”之时,当下的校园文学却遇到了“越走越窄”的发展“瓶颈”。昨日,一篇关于校园文学由于“缺稿,缺钱,缺人,缺政策”,已经到了决定校园文学“生存还是毁灭”的危机时期的报道在媒体上登出,引起广泛关注。 该报道提到,第27届全国大学生樱花诗歌邀请赛朗诵比赛今年如期举行,但决赛现场的诗歌爱好者却少了许多。“这项从上世纪80年代持续至今的诗歌赛事,见证了校园文学跌宕起伏的命运。” 令人慨叹的是,现在一些大学生对别人称呼“诗人”,很大程度上带着调侃的味道。来自武汉科技大学文学爱好者小张说:“现在就业的压力让大学生都很现实,文学青年现在几乎成了神经病的代名词。” 无论是在孕育中国新文化潮流的“五四”时期,还是在充满理想主义的上世纪80年代,“诗人”、“文学青年”等称谓都是受人尊重和羡慕的。而如今,这些称谓在校园里居然成为了“贬义词”。 校园文学的现状是什么样的?它究竟遇到哪些困难?校园里的学者和青年作家,又如何看待这种“视文学为贬义”的现象?校园文学的出路究竟在哪里?为此,深圳商报记者采访了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的中文系教授和校园作家,探讨他们眼中的校园文学。 反映“文学热”的整体退潮 对于大学校园里将“诗人”、“文学青年”等称谓视为“贬义词”的现象,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海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这是在商业文化冲击下,校园文学所遭遇的情况。“文学本身挺好的,但在现在的文化背景中,它却常常会被视为另类。”张海鸥说,尽管如此,现在还是有一些中文系学生和其他专业的文学爱好者专注地参加文学社、诗社,采编、出版文学刊物,坚定地走自己的文学道路,这些都令人感到欣慰。 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南翔认为,当代校园文学的渐趋式微,并不完全是校园文学自身机制的问题,而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内地“文学热”整体退潮的结果。 “文学在校园中日渐被边缘化,‘文学青年’等称谓日渐成为稀有名词,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近20年来与市场经济的繁荣相伴随的文学热情的冷却,也是读书人群体和出版、印刷行业的整体凋零。比如,过去的一部小说动辄会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发行量,而如今,习惯了网络和大众传媒的人们却很少保持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南翔说。 大学生心态日趋务实和功利 作为校园文学的重要载体,文学社团本应是孕育校园文学的重要土壤,但在当今的中学和大学校园,文学类社团却不是学生们最青睐的对象,甚至颇有些“门庭冷落鞍马稀”的味道。热衷于参加文学社团的中山大学学生小吴告诉记者,该校目前有大大小小上百个社团,社团活动也占据了学生们大半的课余时间,但大部分社团活动都旨在培养实用的就业生存技能,相比之下,文学社团往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陷入了“曲高和寡”的生存窘境。 “中山大学有《岭南人》杂志社、岭南诗词研习社、紫荆诗社等文学性社团,虽然是定期发行文学刊物,但在学生中的受众却仍然显得寥寥无几。”小吴说,面对未来的竞争压力,大学生的心态也日趋务实和功利,与文学渐行渐远。在这样的整体背景下,文学社团如何找到出路,成为一些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想必这是所有大学校园管理者都需面临的重要难题。 校园文学读者群主要是中学生 当下的大学校园,究竟有哪些人在阅读校园文学作品?已出版两部小说的深圳大学中文系学生、知名校园作家林培源说,校园文学的读者群主要还是中学生,大学生的数量则相对较少。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林培源认为,这是因为中学生的生活圈子相对固定,他们的阅读和审美趣味容易趋同。“一个学生喜欢上一个作家,很容易带动周围的同学一起读他的作品。”而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则更私人化,也更有流动性,所以他们不太容易产生这种传播效应。 此外,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来说,严酷的竞争压力也压缩了他们读书的时间,而对于某些文学底子较好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也许更愿意读些严肃、深刻的作品。 校园文学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林培源说,从校园青春文学的刊物发行情况中或许可以看出一些趋势。他将这些文学刊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最小说》为代表的新兴的青春文学刊物,另一类则是《南风》、《青年文学》、《中国校园文学》等相对传统的文学杂志。这些刊物在作品内容和审美趣味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在林培源看来,这些刊物的发行情况目前还是比较乐观的,此外,也有一些青少年作家推出了自己作品的单行本。 与严肃文学并没有绝对鸿沟 林培源也留意到,不少校园文学作品都存在着浅薄的弊端,这从许多书籍的包装品位、宣传手法就可以看出端倪。 事实上,“校园作家”或“青春文学作家”这种头衔本身就带有几分矛盾的意味。林培源介绍,许多心态成熟的人都很容易把校园文学与“浅薄”联系起来,认为它仅仅描写了青少年圈子里的小情小爱、小打小闹,而鲜有精致的文学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那么,校园文学是否就意味着“严肃文学”的反义词?林培源说,自己始终在努力跳出这种对校园文学的偏见,在书中追求更深度的叙事技巧和内涵。他相信,校园文学和严肃文学之间并没有绝对的鸿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