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毕业生,在即将离开学校时,深情地写下了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作文,说起了在学校快乐成长的“幸福往事”,她写道: 学校犹如一座富矿,学习很阳光。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常识、体育与保健、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品德的基础课程,让我在与最初的启蒙接触中,学到了最基本的东西;口风琴、形体、排球、器乐、趣味英语、心理健康、开放阅读、文化与礼仪和做中学等学校的课程,让我眼界大开。我喜欢在《生活中的数学》中,与数字打交道;在“开放性阅读”中,遨游文明之海。 尤其是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成长阶梯”校本德育教育活动、学校综合教育活动等体验型课程,更让我觉得校园处处可学,时时可学。 在二中心小学,丰富的课程就像一扇扇窗户,打开了我的视野。离开母校,最舍不得的是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和这么好的老师。 讲坛 课堂变学堂:关注全面成长 校长 陈洁 课程的重要性,是难以用一两句话所能概括的。不过,在教育发展的今天,课堂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求学概念,要成为提供全面成长的学堂,这大概没有多少异议。 学校对课程、课堂的慎重思考,首先是基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办学,最重要的是关注所有学生的全面成长,关注他们成长的全面。学校课程改革的思路,就是从孩子快乐学习、幸福成长和累积生活、做人的经验出发的。因此,提出并确立“学校即社会、课程即体验、教师即资源”的管理思想以及“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皆课程,一切课程皆体现办学目标并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思想,以“全方位学习”的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感受自我成长”、“关注社会生活”、“探究物质世界”为重点构建学校课程结构,努力做到“科学性与人文性、预设性与生成性、普及性与针对性”的融合与平衡,使学习空间从教室推展到其它环境,学习内容从书本走向生活,学习方式从接受转向体验和探究,从而使课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资源,这种“定位”符合学生全面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需求。 另外,课程,也是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核心部分。学校对课程改革是从整体、系统来加以思考的,而不是孤立地做加减法,更多思考的是“为什么开设这些课程、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估课程实施的效果”等问题,旨在改变千校一面的状况,用富有创造性的理念经营学校,办出学校的特色和个性。 我们要在创建新型的学堂中任重道远,使之成为求知学能的殿堂。 课程设置服从办学目标 在二中心小学,课程不再是一张简单的“课表”,而是体现办学目标的“内核”。近年来,学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创设全方位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孩子得到生动、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了“生动、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为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课程的改革与实施确定了基本的思路。 因此,学校提出课程开设,要体现“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学习载体的开放性、学习方法的灵活性、学习手段的多样性”;课程学习,要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身体需求、情感需求、道德需求”,培养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及自我相处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操,从而实现“健康、文明、乐学、有特长”的学生培养目标。学校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学园,它更应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成长乐园。 基于“生活即课程”的理念,学校于1998年就开展了“小学学科教育社会化探索”的创学校整体特色的研究课题,构建了学科教育社会化的具体内容、实施策略和教育方法,更坚定了从学生全面成长的高度和与社会生活融入的深度设置、盘整课程的态度。 课程结构服从学生成长需求 二中心小学确立“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皆课程,一切课程皆体现办学目标并为培养目标服务”的课程理念,在国家课程、校本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活动类课程,将原有的日常综合教育活动、德育活动、社团活动等课程化,并统称为学生成长经验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他们又将经验类课程分为选修和必修两类,通过开展分年段教育活动、跨年段教育活动、校内外结合教育活动,为学生创设更开放的空间。 课程结构分为两类 学校从全方位学习出发,设置“学科类课程”与“学生成长体验课程”,必修类1(基础型)国家课程系列:语文、数学、英语、自然常识、体育与保健、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品德与社会;必修类2(拓展型)学校开发课程系列:口风琴、形体、排球、器乐、趣味英语、心理健康、开放阅读、文化与礼仪、做中学;必修类3(体验性学习):传统节日教育活动、“成长阶梯”校本德育教育活动、学校综合教育活动;必修类4(研究性学习):跨学科综合学习;选修类1(团队合作学习):校级社团活动、年级社团活动。 “成长阶梯”校本德育活动 学校根据学生心理、认知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注重体验与感悟”的“成长阶梯”校本德育活动。活动以“学会自理、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实践、学会管理”为目标,围绕目标,各年级分设教育主题以及系列特色活动,如:一年级(起步星)的教育主题是“我是小学生”,二年级(成长星)的教育主题是“我是小主人”,三年级(发展星)的教育主题是“我长大了”,四年级(实践星)的教育主题是“我能行”,五年级(风采星)的教育主题是“真我风采”,其中,“做新生,摘星晨”新生训练营、“小手牵小手,苗苗同摘星”合作体验活动、“班级小当家”体验活动、小小看世界社会考察活动以及“阳光之家”志愿者活动等系列活动广受孩子们欢迎,同时也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机会。 这张课程“大菜单”,既保证了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又体现了校本课程的鲜明特色;既满足了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开发了学生拓展性学习;既考虑了学生当前的求知需要,又顾及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既关注了所有学生的共同学习需要,又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 课程特色服从学生个性发展 课程特色,不是为了特色而特色,而是为了学生的全面成长与个性发展。二中心小学的课程特色体现在: 开放性阅 读学校加强开放性阅读教学,营造书香校园,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学校开出了各年段阅读书目。 生活化数学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在低年级开设《生活中的数学》拓展课程,在中高年级开设《理财教育》课程,内容包括“电信消费小锦囊”、“人民币与外币汇率计算”、“压岁钱的使用”、“小鬼当家理财卡”等内容。 母语化英语 有效整合牛津教材、外教口语教材,并积极拓展英语学习时空,根据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以不同主题为切入口,形成了主题式资源库。 艺术类课程 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发展艺术特色,开设了形体、口风琴、舞蹈、合唱等校本课程,并成立了学生管弦乐团。 普及化体育 学校以排球、足球为体育特色,成立了李国君排球学校、中远三林足球俱乐部,并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如自编集体舞、弄堂游戏等。 拓展型课程 学校开设了围棋、茶艺、健身舞、书画社、十字绣、工艺美术、手工编织、科技模型等30多门拓展型课程。 课程整合服从教育资源优化 针对学校课程门类多、课时紧的现状,二中心小学积极采取统整策略,将各种教育资源转化为学校课程内容。 学科整合 为改变原有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综合的现状,根据学生实际,以教材中单元重点内容开展跨学科综合学习,如四年级语文教材中有以名胜古迹为内容的教学单元,通过语文、音乐、自然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名胜古迹、感受风土人情。还以主题教育的形式开展综合学习,如结合植树节以“树”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有语文学科的“诗之树”诗歌创作、自然学科的“人与树木”知识问答、美术学科的“我与小树同成长”绘画比赛等。 时空整合 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绝大多数教育活动安排在正常教学课时内,但也有不少内容是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的,如大队部的“队长学校”,它是面对学生干部的一种培训,也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队长学校”虽是没有教材的课程,但是有目的、有计划,学校尝试把小干部培训的内容纳入到学校德育课程中,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让小干部的培训更有针对性。 任务整合 学校在实施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的过程中,根据实际,与教育主管部门布置的主题活动、本校传统的节假日活动相整合,于稳定中显灵活,在统一中显个性。如“爱满星空”三八国际妇女节活动,学校将此项节日活动与“珍爱生命”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在一年级开展“爱的体验——孵蛋活动”,整个活动围绕“鸡蛋”而进行:有孩子们担任“鸡妈妈”的护蛋过程,有鸡蛋如何孵成小鸡的科普知识学习,有了解母亲孕育培养孩子过程中最艰苦与感人事件的采访,活动成为学生了解生活、接受教育的有效载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