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也是不符合孔子的要求的。 儒家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学派,孔子又是个礼仪专家。孔子本身还是个各种仪式的职业主持人。听听孔子对仪式的见解,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是有指导意义的。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麻布帽子,是符合礼仪的;今天改用黑丝绸帽子了,用黑丝绸帽子比较俭省,所以,我认同大家的改变。在堂下拜见国君,是符合礼仪的;今天改在堂上拜见国君了,这就显得傲慢。即便是违背大家的意愿,我还是坚持在堂下拜见国君的礼仪。” 时代在前进,人类社会的各种礼仪,也在发展变化之中。 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流行的是跪拜礼,人们见了君王要下跪,师傅收徒弟,徒弟也要下跪。 今天的人们,就不一样啦! 在隆重的外交场合,双方“会见”,握握手,就可以了。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个别场合,也有行“拥抱礼”的。这些都表现了社会的进步,民主意识的觉醒。 对于这些礼仪的变化,孔子是什么态度呢? 孔子不看重礼仪的外在形式,看重的是礼仪表现出的内容。符合儒家思想的变革,孔子就赞成,不符合儒家思想的变革,孔子就不赞成。 儒家提倡节俭,用黑丝绸帽子代替麻布帽子,比较节约。所以,孔子赞成这项改革。 儒家崇尚恭敬,在堂上拜见国君,就显得傲慢,是对国君的不恭敬。所以,孔子不赞同这项改革,还是主张在堂下拜见国君。 我们的社会,正进入一个民主昌明的时代。 民主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人们交往中的各种礼仪,都表现了民主的进程的发展。 握手代替了跪拜,这就表现了人和人的平等。是民主进步的表现。 我认为:以发扬传统为借口,恢复跪拜礼,是落后、倒退的表现。 我们现在,也有一个评价礼仪变革的标准:表现民主精神的变革,就应当赞成。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诚信要适宜,说得话才能兑现。恭敬要符合礼节,才不会招来屈辱。遵循适宜和礼节,才能把握诚信和恭敬的原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