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放 1月23日、24日,由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华大学等上海6所高校开展的自主招生测试中,有4所高校或放弃了对理科生考察语文科目,或规定全部考生仅测试数学和英语两科。 人民网上海1月26日电 (记者包蹇)“草率、短视,不负责任,与法律抵触!”上海市政协委员胡光律师说,他今日中午与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全球化经济研究室主任金芳、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教授李承、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劳动保障与社会政策研究室主任胡苏云、全国律协副会长吕红兵等委员联合署名,提交了一份提案,对上海部分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提出意见。到记者发稿时,联合署名的政协委员总数已经有31名。 针对此前某高校招生办老师解释不考“语文”是为给考生“减负”的说法,胡光律师说,“减负”的出发点值得肯定,但因此而排除对语文科目的考查,做法草率、短视,且与宪法精神和相关法律法规抵触。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同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普通话交际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 他说,这些法律规定,意在明确语文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基本任务,需要大力促进和发展。 该提案指出,任意取消语文考试,不仅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还将严重误导中小学的教育方向。“自主”的真义应体现为高校在人才选拔上的主动性、自发性和创造性,而绝不意味着对自身所承担的法定义务和社会责任的漠视与放弃。如果公然暗示或明示“语文”可以牺牲,无疑向学生、家长、社会发出了一个错误信号,将不仅贻害基础教育,也会对目前社会上“重理轻文”、“重英文轻中文”推波助澜。 同时,从素质教育本身的方向与内容来看,舍弃“语文”也与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语文教育绝非简单地认字写字,它还包括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锤炼逻辑思维、塑造文学审美和情趣、丰富人格情操等。 该提案认为,部分高校忽略对语文水平的要求,过分强调英文在对外交流中的实用性,实质是一种功利的短视行为。现实中大多数学生一方面忽略了对母语的学习,另一方面又未能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期望的效果,最后不免造成“邯郸学步”的尴尬。莘莘学子需要社会为他们切实减轻学业负担,但不是简单地裁减考试科目,而且是裁减语文科目。这需要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集思广益,探讨如何协调与统一高考的关系,如何更科学地设置考题,如何在招生考试中贯彻对素质的考核,等等。 这些委员郑重呼吁,部分上海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不考“语文”的做法,应立即予以纠正。 (当事方回应)华东师大招生办主任:“我们冤枉” 上海六所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不考语文”的消息成了这两天关注的热点。 几乎一边倒的反对声浪,让所涉高校感到了压力和紧张。很多人直截了当“不服”,或则小心翼翼地表示,希望别把“语文考试”上升到“爱国”、“传统教育”甚至“学科歧视”。 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周鸿则向记者大叫“冤枉”。因为该校自主招生考试无论文、理科专业,向来考的都是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今年数学试卷为150分,语文、英语均为120分。他们被列入“不考语文”名单,是由于一些媒体记者的疏忽......[详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