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研究 >

中国状元殿试卷及其价值(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湖南大学学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明清之际,又是一个政治巨变时期。明代末年,满洲铁骑虎视关外,农民义军风涌海内,而崇祯皇帝在崇祯四年(1631年)到崇祯十年(1637年)四次科考中,连续三次殿试策问“安攘”问题,也足见当时形势之万分危急,无奈只是落日黄昏、大势已定。清军刚刚人关,圈地剃发,汉人反抗剧烈。清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科的策问,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处理满汉关系。状元傅以渐也无所隐讳,其称:“在汉固当遵满之廉洁,重其所以律己;在满亦当通汉之委绪,详其所以课人;在汉固当敦满之嵩朴,建真实之业于上;在满亦当辩汉之典则,判是非之介于心。”认为汉人固然应当学习满人的淳朴,满人也应该学习汉人的典则,只要政治清明,自能融合满汉,形成“早成混一,克垂永久”的政治局面。而策问也显示了一代新兴王朝礼贤下士、积极进取的精神。
    3.对政治事件的反映
    唐光宅二年(685年)乙酉科策士,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此前一年,新寡的武则天先是废掉了中宗李显,立幼子李旦为帝,但不到几个月,李旦又被废,武氏自掌大权。当年策士便是她执政后第一次策问,其中“三微递代”,“五运因循”,明王“革命”,自然为将要实施的以周代唐的计划寻找历史依据,但状元吴师道等人并没有重点论证“五德与三微递变”的合理性。因此,武则天评论此卷“略观其策,并未尽善。若依令式,及第者祗一人。意欲广收其才,通三者并许及第。”武氏虽有“革命”之心,但五年后才以周代唐,自立为皇帝,和这次殿试是不无关系的,因为状元及进士都是当时的精英人物,他们代表了知识阶层,而且当时能够参加殿试的士人背后都有大官僚、权贵等重要政治势力的支持,他们的观点自然基本上相同,这更是武则天所顾虑的。
    二 状元殿试卷对社会经济的反映
    1.对社会状况的反映
    准状元胡铨对南宋初年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生活进行了深刻揭露:“比年以来,丑虏横行,干戈烂漫不息,未尝一年间不战,生民日委顿,四夷日炽肆,天下不知有生之乐”,“士卒死边野之外,妇哭其夫,母哭其子,寡妇弱子抱负轊车,望冤吊哀于千里之外”,自然灾害也是十分严重,“两河淮甸赤地千里,飞蝗蔽天”,面对这种令人痛心的现实,胡铨已忍无可忍,他质问高宗皇帝:“呜呼!天下有善,则归诸己;天下有祸,则归诸天。此何圣人之用心也?”
    南宋初年的沉重赋税,也为张九成所揭露:“阳羡、惠山之民,何其被酷之深也!率敛之名,种类闳大,秋苗之外,又有苗头;苗头之外,苗头未已,又行折八;折八未已,又日大姓;大姓竭矣,又日湮实;湮实虚矣,又日均敷;均敷之外,名字未易数也。”赋税名称多如牛毛,而造成的结果又是“前日桑麻沃润,鸡犬相闻,今为狐狸之居,虎豹之宅,苍烟白露,弥望满野”。史载,南宋除“两税制”外,新增的税种有“经总制钱”、“月桩钱”、“报账钱”、“和预买”、“科配”等等,不一而足,比北宋重好几倍,南宋国土不及北宋的三分之二,但在绍兴末年,全国总收入就接近一亿贯,而北宋最高额才六千多万,张九成言之不虚,南宋的赋税之重的确是惊人的。
    状元姚勉描述了南宋末年江南水灾状况:“有如去岁,叠见重灾,九郡生灵,为鱼鳖之墟,众大民居,为灰烬之地,不加赈恤,民命谓何!”据《浙江灾异简志》载:“(淳祐十二年>六月,建宁府、严、衢、婺、信、台、处、南剑州、邵武军大水,冒城郭,漂室庐,死者万数。”两相印证,可见当时的社会状况。应当指出的是,天灾是和当时腐朽的政治相联系的,因此,与其说南宋灭亡于蒙古人的铁骑,毋宁说是亡于自己的政治腐败。
    2.治水工程在状元卷上的反映
    明末清初,黄河大堤年久失修,水患异常严重。据统计,康熙元年至五十五年(1662-1716年)决口45次,灾难之重,尤倍于前代。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河倒灌洪泽湖,高堰大堤因承受不了黄、淮二水的强大压力而决口30余处,运河大堤崩塌,淮扬地区几个县被水淹没,致使运道不通,漕运受阻。漕运又是清政府的生命线,每年都需要六七千漕船,从江南地区运载四百万石漕粮到京师,这样一来,官俸、兵饷以及居民生活等受到重大影响。据说康熙皇帝曾把三藩、河务、漕运三件大事,亲自书写挂在宫中的柱子上。殿试策问有关治河的,也在康熙时期最多,共有5次,其中,第一次在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后四次在康熙三十年(1691年)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之间,四次连考同一问题,实为罕见。状元们在策中也提出了中肯的见解,如戴有祺一提出“有治人无治法”,“重其事权,专其职业,听其便宜,无俾有掣肘之虞,久其委任,弗循乎迁转之.格”,李蟠指出应“兼治上流而引之淮”;汪绎认为“今日河工之患,不在河而在淮,不在河之害于北,而在淮之害于南”,指斥某些治河官员“幸其工之不成,而旷日羁时,因之以一利。于是河堤之溃决日报,运道之梗塞日滋”。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当时黄河水患的严重情形,也可察见精英阶层对于治水方法等问题的见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