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后,最怀念父母的不是汽车、房子、财产,甚至不是念最好的学校。他们最怀念父母的是,父母帮助他们培养了好性格。” 本文中,黑幼龙先生的四个孩子畅谈了在其父母关怀下的成长历程。 老大立言——老爸换工作,征询我们意见 小时候,家里常常开家庭会议。 大多数的会议,都是为了讨论要去哪里玩、到哪家餐厅吃饭。当我们最后敲定了餐厅,父亲就说:“由你们负责打电话跟餐厅订位。” 那时我才念小学,弟弟、妹妹们不用说了,年纪更小,但是父亲却坚持由我们去预约订位。于是,我们只好战战兢兢地拿起话筒,告诉对方我们用餐的日期、时间、人数。 到了餐厅门口,父亲也要我们小孩出面向服务生确认订位。在一般家庭,通常都是父母亲一手包办这些事,但是我的父亲却把我们当成大人,要求我们独立完成一些任务。 在这么多次的家庭会议中,有两次最让我印象深刻。 有一次,父亲说:“爸爸想要换工作,从美国休斯公司换到光启社,虽然薪水会少一半,但是爸爸如果做光启社的工作,会比较开心。你们有什么意见?” 说实在的,还是“小朋友”的我们,对于父亲想要换工作一事,能表示什么意见?不过,父亲还是郑重其事地问我们的看法,让我们觉得自己很重要。 另一次,是我们第二次举家搬到美国,父亲又要问我们的意见。这一次,我已经小学六年级了,就开始有点想法了。 记得第一次搬到美国,其实过得还不错。美国小学的课业本来就比较轻松,加上学校很体贴外国学生,会特地为我们配一个“导师”辅导功课,虽然换了一个求学环境,但是不至于适应不良。 只是,我对美国的小孩印象实在不佳。那几年,美国流行李小龙的“功夫热”,那些美国小孩以为我们中国人个个武艺高超,老是想来跟我们比划比划,甚至还会上门来挑衅。有一次,奶奶实在受不了,抓起扫把,冲出去要修理他们。那些美国小孩看到哪来的东方怪婆婆,一脸穷凶极恶,立刻作鸟兽散。 于是,在家庭会议中,我就列举到美国读书的好处和坏处,不过,弟弟、妹妹们对于回到美国念书,都还蛮支持。即使我有一点“异议”,最后也投了赞成票。 父亲真的那么需要我们的意见,他才能作决定吗?其实未必。父亲是个思虑绵密的人,当他举行家庭会议时,一方面是咨询我们的意见,另一方面,也是用这种方式,告知我们他的决定。 如果,要让一个家朝着某个目标前进,就让这个家庭的成员,都来参与决定的过程,只有当大家都清楚要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才能一起达到目标。 这是我从父亲身上学到的重要一课。 老二立国——好人缘才有好机会 大四时,我开始申请医学院,一般人都认为,只有精英中的精英,才能进医学院就读。在美国,医学院的入学竞争很激烈,录取率大概只有百分之十到十五。我大学时的成绩并非顶尖,如果从成绩的标准来看,脱颖而出的机会实在不大。 不过,从小在卡内基式的家庭长大,让我成为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对自己很有信心。 甚至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面试现场,我还能跟教授开玩笑。有一位表情严肃得不得了的教授问我:“你对‘安乐死’有什么看法?”因为“安乐死”这个字眼的英文,听起来像是“亚洲的年轻人”,所以我就回答他:“亚洲的年轻人都是好人。”只见这位教授面无表情地看着我,气氛几乎冷到冰点,于是我赶紧收起搞笑的心情,认真回答他的问题。 虽然发生了这样的插曲,最后我还是获得录取。 后来,我常常在想,我之所以能够顺利进入医学院就读,除了成绩还能符合标准外,教授为我写的推荐信,以及我所参与的研究活动,应该为我加分不少。 记得大四那一年,有一位教授针对儿童看电视和胆固醇的关系,做了一个研究,我担任他的研究助理,很努力地搜集资料、做访谈,最后写出了一个研究报告,要在一个大型的学术研讨会上发表。 因为我和教授互动良好,他不但让我在报告书上挂名,后来他因为有事不能参加研讨会,就指派我去参加。当时我还只是个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就要在大型学术会议上担纲演讲,一般人可能会怯场。因我受过卡内基训练,上台侃侃而谈,结果不但“代打”成功,甚至吸引了媒体记者询问这项研究的内容。 我很感谢父母亲,因为他们从来不曾主张“功课至上,其余免谈”,而是放手让孩子们去发展兴趣,去累积各式各样的生命经验。我能够在申请医学院的竞争中胜出,或许正是因为我除了功课之外,其他各方面的经验也很丰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