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蒙、藏、回族的新式教育 清末对满、蒙、藏、回族教育也开始注意。 首先是八旗教育有所发展。光绪二十八年(1902),杭州将原满营青梅书院改为八旗小学堂。光绪二十九年(1903)湖北巡抚端方、荆州将军绰哈布将原驻防辅文书院改为中学,八旗义塾归并为小学4所,官学56所归并为蒙养学堂10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川将军奏请在成都设驻防小学。同年,蒙古喀尔沁王捐资倡办蒙古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盛京将军赵尔巽奏设旗员仕学馆。同年,两江总督端方于京口驻防设中学1所、小学3所。光绪三十三年 (1907)公布《陆军贵胄学堂试办章程》,规定在北京设立陆军贵胄学堂,隶于练兵处,专收王公世爵及四品以上宗室现任二品以上京外满汉文武大员的子弟,学习普通学术及陆军初级军事学,学习期限为5年。同年,学部奏准在京师大学堂增设满蒙文学一门,列于中国文学之前。同年,学部奏请在京师设立满蒙文高等学堂,次年公布学堂章程,规定开设满蒙文科,并附设藏文科,各设正科及预科,以满蒙语文或藏语藏文为主课,辅以各种科学及法政等课,预科二年毕业,正科三年毕业,学完预科后才能升入正科。光绪三十二年(1906),归化城副都统文哲珲改满蒙官学为蒙小学,后改为高等小学,光绪三十四年(1908)继任者三多增设初等小学1所,半日学堂3所。光绪三十四年 (1908),东三省总督锡良、奉天巡抚程德全创办八旗满蒙文中学堂;热河都统廷杰奏驻防已设初小1所、蒙学6所、识字学堂3所、满蒙文义学4所。宣统元年(1909),清政府设立贵胄法政学堂,以造就贵胃法政通才为宗旨,招收宗室、蒙古王公、满汉世爵及其子弟,设正简二科,正科四年毕业,简易科二年毕业。同年,为进一步推行八旗教育,学部奏设八旗学务处,派阿联为总理,恩华为协理,管理八旗各中小学堂一切事宜。宣统二年(1910),学部奏定满蒙文高等学堂及中学堂各科课程。 其次,在偏僻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出现了一些近代学堂,这以川边藏族地区最为明显。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平定川边寺庙上层喇嘛和土司叛乱后,进行改土归流,同时大力兴办学堂。光绪三十二年 (1906),四川总督锡良创办藏文学堂,招收文理通顺、身体健壮之学生120名入学,教授藏文藏语、以及汉文、修身、伦理、英文、历史、地理、算学、体操等课程。光绪三十三年 (1907),西藏设汉文传习所、陆军小学堂。同年,护理川督赵尔丰奏请成立关外学务局,派劝学员到各地劝办学堂,采取半强迫办法,凡学龄儿童不入学者罚及家长,学生一切费用皆由学堂供给,学生皆免徭役。此举实施后,川边学堂由光绪三十三年的2所发展到宣统三年的200余所,学生由60人发展到9,000余人。在这个世世代代没有正式教育的地区,堪称是一大进步。 清代后期,回族传统的经堂教育日益衰落,受新式教育兴起的影响,回民教育也有所改革,倡办了一批新式回民教育机构。光绪末年,童琮在镇江创办穆原学堂,还发起成立了第一个回族教育团体——东亚穆民教育总会;蒋森书在南京创办钟英中学;安铭在北平创办宛平民立初级小学;马邻翼在湖南邵阳创办清真偕进小学;张子岐在营口创办小学,等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王浩然创办的新式学校。王浩然,宛平人,名王宽,幼时接受经堂教育,毕业后充任各地教长。光绪三十二年 (1906)出国朝觐并考察了国外教育,次年回国,创办了第一所半宗教半普通性质的回民学校——回文师范学堂,地址在北京牛街礼拜寺。经课之外,开设会话、作文及汉文等课,一反过去宗教上层反对青年读汉文书的常规。光绪三十四年,又创立清真第一两等(初等、高等)小学堂,招收回族子弟读书。他还在三里河、花市、教子胡同和海淀镇设立了四所附小,不久因故停办,仅存清真第一两等小学堂。从经堂教育到新式回民教育,是回族教育史上的一个巨大转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