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我国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2008年,改革开放30年硕果累累。这30年,是徐汇教育全面改革、整体提升的重要里程,也是历史上发展最快、进步最大、成效最好的时期。最近,还散发着油墨香的《徐汇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纪念专辑问世,向世人展示了徐汇教育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振兴的绚丽画卷。 这里,我们选取反映徐汇教育改革开放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用文字和画面予以特写式的展现。 徐汇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高地。多少年来,这块高地,既有教育文化底蕴积淀的基础,又有观念更新与时俱进的追求。这种基础与追求,集中体现在为百姓提供的优质教育上。 改革开放以来,徐汇作为人口导入区,教育资源地域分布的不合理,成为整体提升徐汇教育水平的一个瓶颈。将挑战作为机遇,将百姓的期盼化为奋斗的目标,徐汇在均衡优质发展义务教育中,始终走在前列,率先推出的“长桥教育工程”,成为沪上基础教育提升整体水平的一个标志性产物,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如今,教育区域性均衡优质已经基本实现,使数万中小学生同享优质教育。 情景回放 上海市第四中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拥有典型风格的“启明楼”等老建筑。2006年6月,徐汇区教育局拨款2500万元,启动“启明楼”修缮工程,并于2007年7月竣工,修旧如旧,风貌迷人,成为徐汇教育保护历史建筑成功修缮的典型。 史事珍忆 作为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地区之一,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积淀,徐汇区拥有15所办学历史在100年以上的学校。这些百年老校,不仅是宝贵的教育资源,而且是珍贵的历史资源。改革开放后,这些百年老校又焕发了勃勃的生机,它们所蕴含的精神依然熠熠闪光。 数据档案 15所百年学校 上海市徐汇中学(创始于1849年)、上海市上海中学(创始于1865年)、上海市第四中学(创始于1867年)、徐汇区光启小学(创始于1873年)、徐汇区汇师小学(创始于1884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创始于1884年)、上海市南洋中学(创始于1896年)、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创始于1901年)、上海市第二中学(创始于1902年)、徐汇区上海小学(创始于1903年)、徐汇区求知小学(创始于1904年)、徐汇区向阳育才小学(创始于1906年)、徐汇区启新小学(创始于1906年)、徐汇区龙华小学(创始于1907年)、徐汇区华泾小学(创始于1908年)。 提高生均经费 1987年,区政府对教育拨款为2603.61万元,中学生均经费395.53元,生均公用经费99.69元,小学生均经费229.98元,生均公用经费58.86元。1997年,区政府对教育拨款为25565.00万元,中学生均经费2470.32元,生均公用经费890.98元,小学生均经费1632.93元,生均公用经费498.83元。2007年,区政府对教育拨款为96678.18万元,中学生均经费16543.47元,生均公用经费3843.19元,小学生均经费11349.53元,生均公用经费2941.00元。 在均衡上造福学子:“长桥教育工程” 面对地域变更 制订发展规划 1984年,原上海县部分乡、村地域划入徐汇区,带入的部分小学、初中层次不齐,普及和提高义务教育的任务比较艰巨。同时,由生育高峰带来的入学高峰开始初见端倪。徐汇区教育局通过调研预测入学人数增加的情况,制订相应的发展规划。 1991年,徐汇区在改变困难学校方面初战告捷时,正值小学、初中入学高峰,再加上区域在扩大后,城郊结合部新建居民住宅区,大量居民导入,增设了众多的小学和初中,其中产生了一些新的困难学校。为此,徐汇区教育局制定10条措施,4条对策。主要有:建立“解困”联合体,重点中学和办学困难的初级中学挂钩结对;在薄弱学校内建立市、区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基地;在人力、能力、物力等方面对薄弱学校增加投入等。 1992年,永新学区和长桥学区组成“改薄联合体”,结成8对友谊校,就加强学校管理、德育、师资交流、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开展校际间经常性的经验交流和示范指导,这是“长桥教育工程”的前奏。 三个阶段实施 促进南北联动 长桥地区包括长桥街道、凌云街道和龙华乡(1998年撤乡设华泾镇),位于徐汇区最南端,面积近10平方公里,1991年前共有中小学10所,随着人口的导入,至1995年已发展到初中6所、小学12所,教育质量亟待提高。1995年9月,区教育局按照中共徐汇区委和区府制定的“九五规划”中关于教育工作的要求,从“让徐汇区每一位居民的子女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的指导思想出发,决定实施“长桥教育工程”。 实施“长桥教育工程”的战略思路是“巩固北片,发展南片,南北联动”;策略思路是“立足长桥,兼带周边,南北联动,辐射全区”;操作思路是“一体两轮,蹲点造血,校际联合,自行运转”;目标思路是增强本地区教育的自身活力,建立起自己正常的运转机制。 根据这样的思路,“长桥教育工程”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以“输血急救”为主,采取“集中力量蹲点长桥,深入一线带教助管”的重点突破策略。建立有效的实施措施:组建教研人员和管理人员为主体的指导队伍;实施地区中小学全覆盖听课调研活动;诊断各校、各学科的薄弱环节;摸清了各校、各学科师资知识、年龄、学历、职称、能力等结构状态;在实行科学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逐校、逐学科针对性地作出反馈,提出更新对策。促进学校建立正常教学活动,形成学校常规管理,这一阶段工作起到急救作用。 第二阶段:以“造血自生”为主,提出“建立主体自运转机制,实现长桥人治长桥校”的应对策略。措施是着力发掘培养一批师德优良、业务见长,能凝聚人的骨干教师,组建起地区性学科中心教研组和校际联合备课组(20个);依托“上海中学”的优质资源,建立基地式带教模式,创设评选“地区学科带头人”的激励机制;按照“兼带周边”的既定方针,组建上海师大教授及上师大附中教师组成的新区教育顾问团,联合民进、民盟两个民主党派组织的支教小分队,展开了对长桥周边——康健、田林、漕河泾等地区学校的教学系列指导活动;同时实行“南北联动”,建立以位育中学为中心、周边五校为主体的“一带五”校际帮带模式,组织了北片优质小学与南片小学的对口帮带互动模式。 第三阶段:以“强身健体”为主,建立稳定持久的运转机制。这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是以素质教育为主线,加强主体活力。此阶段实行了教育局党、政、工聚焦长桥,教育学院教研、科研、德研合力推进的工作模式;建立了地区性校长联席会议制度,实施分类研究、分类指导。同时充分发挥地区教学联合体在教研、科研和培训方面的作用,形成各校的办学特点;地区内大力开展科研成果推广实践活动,引领各校在素质教育实践中办出特色;在练好内功的同时,长桥地区的各校开展“增加学校知名度,增强社会信任度”的活动,将几年的成果,向社区和家长展示,增强社会对新区新校的了解和参与,受到社会各界与学生家长的赞誉。 1998年第21期《国家教委简报》充分肯定“长桥教育工程”的成功经验:“通过实施长桥教育工程,徐汇区基础教育变化明显,取得较突出的成效,新区老区学校教育质量已经没有显著性差异,部分学校已成为示范学校,学生入学率明显上升,改变了过去长桥居民让子女读长桥学校不放心的现象。” 扩大“长桥效应” 突出内涵建设 跨入新世纪,徐汇教育在新的基础上推进学校建设上新的台阶。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实施“加强初中建设工程”。2002年,市教委下发了《关于实施“加强初中建设工程”的决定》,此时,徐汇教育面临的矛盾不再是明显的区域差异,而是学校个体之间办学水平的差异,根据这一区情,教育局制订了“加强初中建设工程”三年规划(2002学年~2004学年),提出在“改善薄弱学校建设工程”、“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长桥教育工程”等措施之后,着力开展“加强初中建设工程”,明确提出“以构建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基础教育现代化体系为目标,以‘建峰填谷,提升底线’的区域性的学校均衡化发展为主题,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为主线,以教育创新统领教育教学的课题研究为主要抓手,以规划引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工作思路为主要策略。”具体抓手是把占整个初中1/3强的12所初中,作为重点加强的对象,不断提升徐汇区基础教育的质量的底线,力争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优质上遍布四方:“南新北强”成现实 均衡发展基本实现 学生同享优质教育 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徐汇区“南北差距”的调研报告新鲜出炉,通过对办学条件、生源、教师和办学质量四个方面情况的普查,结果令人振奋:以中山南路为界划分的“南片”50所中小学与“北片”27所中小学,曾出现过的“南弱北强”状况成为历史,办学质量趋向高位,特色项目争妍斗奇,育人水平不相上下。根据连续五年的统计,目前南片与北片学校的学科平均成绩几乎在同一分值上,区域性均衡发展已经基本实现,使数万中小学生同享优质教育。 大力抬高“期望底座” 注重创新“发展模式” 教育均衡,重要的是办学条件的普遍达标。徐汇通过名校“迁”移、老校新“建”、弱校获“补”和加大“投”入等多种手段,使南片学校的发展进入了加速期。如将位育中学迁往华泾地区,建成上海首批寄宿制示范性高中;将徐教院附中、上海小学和求知小学重建,提升南片学校办学水平。利用公建配套,创办世界外国语小学和西南位育中学等一批体制改革学校,形成南片多元办学的新格局。配合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十一五”期间,对南片的南洋中学、中国中学、世界外国语中学、华泾小学、启新小学等校舍进行重新规划建设。 实施校际联动、示范辐射,这是优质教育资源集聚与释放的有效途径。徐汇区总结推广“长桥教育工程”的成功经验,推进各类学校的“校际联动”,还采用“委托管理”的方式,由名校带薄弱校,成效显著。张塘小学由上海市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向阳小学洪雨露校长担任校长,实施“委托管理”,更名为向阳育才小学。更名后,向阳小学的“快乐唱歌、快乐游戏、快乐运动、快乐学习、快乐创造”的办学模式被移植到了校园,引起了连锁反应。一位教师说:“更名是形式,引入优质的概念和做法是核心。”同样,由上海市特级校长、原上师大附中张正之校长托管的龙华中学也频传佳绩。联动发展,又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今年,徐汇还向外借力,与上海实验学校联办上海实验学校附属小学、与上海音乐学院联办东方器乐馆,与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合作正在推进,以此提升徐汇教育水平。 在品位上优化办学:“聚焦课改、决战课堂” 本世纪初,随着学校硬件建设的到位、达标,“长桥教育工程”的有效推进,区域教育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地域之间的差异,也不仅仅是个别学校的薄弱,而是整体上观念与行为、能力与要求的差异。为此,徐汇提出“聚焦课改、决战课堂”的发展思路,着力从硬件建设转为软件建设。 驾驭教育规律 提高教学效益 徐汇区紧紧抓住二期课改契机,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在先行试验的8个二期课改研究基地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试验,而且于2005年自愿加入上海市教委二期课改综合实验区行列。 徐汇区在“聚焦课改、决战课堂”的思想指导下,采取了“分步推进,层层深入”的实施策略。狠抓“备课、上课、训练、辅导、评价”教学五环节,开展了“解读工程”、“百课工程”、“百题工程”、“范式工程”、“反思工程”等五大富有成效的系统工程,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大工程开路 整体效益凸现 “解读工程” 实施“解读工程”——解读《课标》,为校长和教师指点迷津。解读过程中,提倡校长不但要学习课改理念,还要亲自上课、听课、评课和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把理念化为实践,使校长引领学校的课改实践底气更足,指导更有方。 “百课工程” 基于课改实践的需求,而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教学大练兵,从中提炼出指导课堂教学的五种基本思想,即主体思想、揭示思维思想、整体优化思想、学习共同体思想、有效教育思想。并总结出课堂教学的十条“军规”,如“目标不是分割的三部分,是一个整体”等。 “百题工程” 在“百课工程”基础上对新课程实施的专项研究,所涉及的问题都是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操作问题,研究它们对深入推进课改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 “范式工程” 旨在规范课堂教学的“范式工程”,分别总结教学设计、学生指导、命题与练习、各类课型等方面的经验和规律,引导教师在创新的同时,注意吸收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秀经验,并形成基本的教学范式。目前,全区中小学已分别开展了近300节范式展示课,对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反思工程” 在实施五个工程的过程中,徐汇同时贯彻落实了三项改革:改革教学内容——以学科知识统整完善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以学科德育建设落实三维目标的整体性;改革教学评价——强化学科教学效能的评价。 感言 让徐汇教育惠泽千家万户 徐汇区教育局局长 王懋功 徐汇教育的深厚底蕴,为我们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区委、区政府高瞻远瞩,从教育基础性、战略性的高度规划徐汇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走向教育现代化的路径。全区教师在徐汇教育这块热土上,辛勤耕耘,始终保持了徐汇教育的优势,成功实现了明显缩小南北教育差距的均衡发展,成功铺设了从硬件达标迈向内涵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轨道,谱写了教育新篇。 教育为民生所系,为国兴所用。打造教育品牌,旨在培育一代新人。教育的追求没有止境,我们将竭尽所能,实现优质充分的教育理想,让徐汇教育惠泽千家万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