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教改30年:教育公平由“量”向“质”的艰难转变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工人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发展重要的价值取向。目前,我国在校生有数亿人,他们能否拥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均等的教育机会,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教育的公平,也谈不上真正的社会公平。 
    30年来,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义务教育全面免费,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全民素质不断提高;但是,人们对教育的满意度并没有“水涨船高”,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公平,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
    促进公平的不懈追求
    教育公平是30年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
    对教育公平的不懈追求,体现在“普九”的决心和措施上。我国从1986年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基本实现目标,仅仅用了15年的时间。据统计,到2005年普及义务教育地区的人口的覆盖率超过95%。
    义务教育也在21世纪真正成为面向人人、面向大众的全民教育。经过多年努力,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进城务工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同等政策。2008年9月1日,免费义务教育成为现实。
    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是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实现教育公平需要破解区域教育公平难题。30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扶持力度。根据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国家组织实施了“东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和“大中城市对口支援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贫困地区学校工程”。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家开展了“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计划。此外,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也如期实现,成就举世瞩目:在410个攻坚县中,368个实现了“两基”目标,其余42个达到了“普六”标准;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8%,比2003年初的77%提高了21个百分点; 各省初中毛入学率超过规划提出的90%;西部地区累计扫除文盲600多万人,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与此同时,国家不断采取灵活多样的新政策,以保障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上世纪末,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仅2000年,全国就有6万多名学生获得了助学贷款,现在助学贷款基本保证了公办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会被拒绝入学、不会因经济困难而辍学。2007年,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为此,中央财政支出由2006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2008年增加到200亿元。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促进教育机会的均等,不断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在教育活动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促进了教育公平发展。
    资源配置失衡成为突出问题
    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但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公平,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使得城乡、区域和学校之间的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别,教育公平问题也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仍是最大问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教育结构直接影响到城乡间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政策的制定。直到今天,这种城乡间的差距依然极为明显。农村教育经费不足,是长期困扰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优质教育资源基本上集中在城镇,而农村学校则显得“寒酸”许多,教师资源也面临失衡与流动。而当前中国中西部生均拨款水平过低,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全国尚有113个县(区)的小学、142个县(区)的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为零,其中85%以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而城乡差距也导致出现了“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现象,这是以往教育环境中没有出现过的新现象。这个特殊群体数量之巨和覆盖面之广,使其教育发展状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存在户籍和学籍的壁垒, 他们仍未享受到与城市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在同一区域之内,校际之间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也成为突出问题。在我国大部分城市,学校发展不均衡也是不争的事实。薄弱学校的软硬件建设距离优质学校有很大的差距,形成了薄弱学校缺生源,优质学校爆棚的局面,“择校”、“择班”、“择师”的风气屡禁不止,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样会逐渐生成一种新的不公平感。
    加大改革力度和政策调整
    30年前,高考恢复时,人们这样评价:恢复高考其实是恢复一种社会公平。30年来,尽管高考改革一直没有停步,但是高考距离公平还有距离。而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稳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也面临解决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问题。
    2006年,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的自主招生被称作“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07年,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等4个省区率先进行了高考改革新方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既体现素质教育理念,也追求教育公平,兼顾统一性与多样性。4省区高考为高考改革进行了大胆探索,对高考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向作用。
    但是,现行的高考制度仍然受人诟病。由于中国各省市之间在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上的不平衡,作为对于地区资源不均衡和发展不同步的一种调节性措施,国家在不同省份间规定了不同的录取分数线和录取名额。而录取名额的分配很不公平,一些地区“僧多粥少”,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升学竞争异常激烈。
    与此同时,由于地区特征和利益空间的存在,致使形成浩浩荡荡的高考移民潮。近几年,各地加大力度打击“高考移民”,但是杜绝高考移民,还得对症下药,从根本上实现教育公平,而这需要够大的改革力度和相应的政策调整。
    高考的目标是进入高校深造,而高等教育公平是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尽管我国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毛入学率在45%左右,但是入学机会公平仅仅是衡量高等教育公平的一个维度,而且入学机会本身亦存在质量的差异。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总量增加,但区域失衡和阶层分化加剧;成本分担逐渐多元化,收费标准超出许多家庭的承受能力;高等学校之间的发展差异较大,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依然突出;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束缚等等。这些都说明,高等教育公平逐步由“量”的公平向“质”的公平转变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于忠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