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哲学视野下的汉易卦气说(5)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教育文摘 佚名 参加讨论
五
    东汉之后,卦气说被广泛运用于对原典《周易》经传的诠释。透过这类诠释,此说在马融、荀爽、郑玄、虞翻诸人那里大发其皇,并达于极致。篇幅所限,这里仅及荀爽、虞翻此方面的主要造诣。
    作为东汉诠《易》名家,荀爽(128-190)将六十四卦卦气说与八卦卦气说综摄、整合在一起,用以诠释《周易》经传。
    《乾卦·彖传》“大明终始”荀注云:“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坤起于离而终于坎。离坎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故曰大明终始也。”[9](第36页)
    整合孟喜、京房的六十四卦卦气说,以十二辟卦或十二消息卦构设一由其所涵摄符示的动态流变型时空合一之立体宇宙图式,则此十二卦之位分别是: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夬辰、乾巳、姤午、遁未、否申、观酉、剥戌、坤亥。而依八卦卦气说,八卦所涵摄符示的动态流变型时空合一之立体宇宙图式中,八卦之位分别是:震卯,巽巳而又近辰,离午,坤申而又近未,兑酉,乾亥而又近戌,坎子,艮寅而又近丑。天地宇宙间,凡阳气皆本于天,凡阴气皆原于地,年复一年的阴阳二气之消息,实系天之阳气与地之阴气的消息。是以诸消息卦,凡阳皆属于乾,凡阴皆属于坤,十二消息卦所示的阴阳之消息,实系乾阳与坤阴之消息。自复至夬,分别符示乾之一二三四五阳之息,乾则符示乾阳之全显;自姤至剥,分别表征坤之一二三四五阴之息,坤则表征坤阴之全显。将六十四卦卦气说设定为学理系统甲,将八卦卦气说命名为学理系统乙,并将其整合融铸为一体,则甲系统中的乾阳,息自乙系统中的坎位子(复卦符示),全显于该系统中的巽位巳(六爻纯阳之乾卦表征),而又终于该系统中的坤阴始息之离位午,并居于此;甲系统中的坤阴,息自乙系统中的离位午(姤卦符示),全显于该系统中的乾位亥(六爻纯阴之坤卦表征),而又终于该系统中的乾阳始息之坎位子,并居于此,故有“乾起于坎而终于离,坤起于离而终于坎。离坎者,乾坤之家而阴阳之府”之论。又,坎卦符示月,离卦表征日,日月运行,亦引发二气之消息。正因乎此,在诠释《姤卦·彖传》“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时,荀注又云:“乾成于巽,而舍于离,坤出于离,与乾相遇,南方夏位,万物章明也。”[9](第402页)而在诠释《系辞上传》“阴阳之义配日月”时,荀注云:“谓乾舍于离,配日而居;坤舍于坎,配月而居之义是也。”[9](第565页)
    《系辞上传》“乐天知命故不忧”荀注云“坤建于亥,乾立于巳,阴阳孤绝,其法宜忧。坤下有伏乾,为乐天;乾下有伏巽,为知命;阴阳合居,故不忧。”[9](第556页)
    甲系统中的坤阴,通体显现于亥位,此位正系乙系统中的乾所在之位,故言“坤下有伏乾”。甲系统中的乾阳,通体显现于巳位,此位正系乙系统中的巽所在之位,故言“乾下有伏巽”。阴全显则无阳,阳全显则无阴,是谓“阴阳孤绝”。现甲系统全显之坤阴与乙系统中的乾之阳合居,甲系统全显之乾阳与乙系统中的巽之阴合居,是则“阴阳合居”而无忧矣。
    荀爽将以上两个学理系统综摄、整合在一起,令十二消息卦和八卦各自所涵摄符示的动态流变型时空合一之立体宇宙图式融通为一,无疑开示了卦气宇宙图式的一种新理境。
    荀爽之后,汉末的虞翻(164-233)又将汉易卦气说之理境推至其所可达之极致。此一极致之达成,主要标志有二,一为卦气静态涵摄义与动态流变互通义之开显,一为月体纳甲阴阳消息义之揭明。
    虞翻令卦气静态涵摄义与动态流变互通义开显,借助的是其所发明的旁通说。
    依虞氏之见,六十四卦中,凡所有同位之爻的爻性皆相反的一对卦,即构成旁通关系。如乾卦与坤卦、师卦与同人卦、复卦与姤卦等即是。而具有旁通关系的两卦之间,在静态上具有相互涵摄之关系,在动态上具有流变而互通之关系。将此说笼罩于卦气说的学理氛围下,虞氏借诠释消息卦,开示了大宇宙阴阳消息之妙义,开示了一幅完整而奇妙的总体宇宙阴阳消息图景,以及天道的多样具体而奇妙的展现形式。
    《复卦》虞注云:“阳息坤,与姤旁通。”[9](第262页)而《临卦》虞注云:“阳息至二,与遁旁通。”[9](第222页)《泰卦》虞注云:“阳息坤。”[9](第163页)《大壮卦》虞注云:“阳息泰也。”[9](第333页)《夬卦》虞注云:“阳决阴,息卦也。刚决柔,与剥旁通。”[9](第393页)《乾卦》。《姤卦》虞注云:“消卦也,与复旁通。……阴伤阳,柔消刚。”[9](第401页)《遁卦》注云:“阴消姤二也。……以阴消阳。”[9](第326页)《否卦》注云:“阴消乾。”[9](第173页)《观卦》。《剥卦》虞注云:“阴消乾也,与夬旁通。以柔变刚。”[9](第253页)《坤卦》虞注云:“以乾通坤。”[9](第87、92页)
    就静态言之,则复卦表征仲冬十一月一阳而五阴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姤卦符示的一阴而五阳之阴阳格局;临卦表征季冬十二月二阳而四阴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遁卦符示的二阴而四阳之阴阳格局;泰卦表征孟春正月三阳而三阴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否卦符示的三阴而三阳之阴阳格局;大壮卦表征仲春二月四阳而二阴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观卦符示的四阴而二阳之阴阳格局;夬卦表征季春三月五阳而一阴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剥卦符示的五阴而一阳之阴阳格局;乾卦表征孟夏四月六阳通体全显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坤卦符示的六阴之格局;姤卦表征仲夏五月一阴而五阳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复卦符示的一阳而五阴之阴阳格局;遁卦表征季夏六月二阴而四阳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临卦符示的二阳而四阴之阴阳格局;否卦表征孟秋七月三阴而三阳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泰卦符示的三阳而三阴之阴阳格局;观卦表征仲秋八月四阴而二阳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大壮卦符示的四阳而二阴之阴阳格局;剥卦表征季秋九月五阴而一阳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夬卦符示的五阳而一阴之阴阳格局;坤卦表征孟冬十月六阴通体全显之阴阳消息常态格局,其下涵摄乾卦符示的六阳之格局。如是,各月消息着的阴阳,有显与隐两种存在形式。人们不仅要看到其彰显于外者,还应看到其潜隐于内者。所显部分与所隐部分量上的不同,具体昭示着阴阳力量对比之不同情势和天道展现与实现的不同态势。而各月所显与所隐之阴阳之总量,则一直处于奇妙的守恒、平衡状态与格局,这也是天道展示自身的恒常品格,是感性流变着的大宇宙的恒常品格。
    就动态言之,则诸消息卦所表征的各月阴阳消息之常态格局,皆往复循环地向与其构成旁通关系的消息卦所符示的对应月阴阳消息之常态格局流变而去。兹不赘言。在此过程中,天道也相应实现着它的循环流转,并得以有不同的具体而奇妙的展现形式。
    尤有进者,虞氏还系统阐发了一种消息卦生杂卦的卦变说。此说中,十二消息卦之外的另52卦,称杂卦,〖HJ1.4mm〗它们分别由相应消息卦因其相关爻阴阳之一升一降、一往一来变来。在卦气说的视野下,诸消息卦表征相应月阴阳消息隐显之常态格局与情状,而由消息卦变来的诸杂卦,显然就符示着各相关月阴阳消息隐显之常态格局与情状发生变化后的更为复杂的阴阳消息隐显之格局与情状。这也生动反映了天道展现与实现的常与变,为人们更为详密准确地把握、回应天道,指明了方向。
    以上种种,将卦气说的学理意蕴丰富深化到了其所处时代所可达到的顶点。
    而就月体纳甲阴阳消息义之揭明问题而论,笔者已有专文详及,敬请惠阅该文,兹处不赘。[10]
    综上,我们认为,正是由于孟喜以来的诸易学家之大力阐扬,包括阴阳消息之义在内的卦气说思想,在汉代易学中逐渐取得了极为显赫的基础地位,乃至使消息二字划归到了首作《易》的圣人伏羲之名下,视八卦与消息为伏羲所作的《易》教,俨然阴阳消息义、卦气说,为《易》初作时所本有之义、之说。汉末郑玄(127-200)即曾说:“虙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无文字谓之《易》。”[11](第622页)(卷九,《系辞下传》“于是始作八卦”注引)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也称:“《易》云:伏羲作十言之教,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12](第2135-2136页)(卷五十四,《定公四年》“夫子语我九言曰”疏)其所引《易》,或系两汉之际先后问世的《易纬》中的文字,或系郑玄论《易》中的文字。这一卦气说所涵盖的大多数内容,早已在战国、秦汉时期的相关典籍,如《管子·四时》,《黄帝内经》之《灵枢·九宫八风》,《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淮南子》之《天文训》、《时则训》等中,先后出现过,只是被两汉易学家们作了新话语系统下的整合融铸与提升,并将其视为《易》符号系统的卦所涵摄符示而已。对于此一卦气说的哲理内涵,本文仅作了初步的探讨,至于对其作进一步的开掘,容俟诸异日。
    
    参考文献:
    [1]刘大钧.周易概论[M].济南:齐鲁书社,1988.
    [2]刘大钧. “卦气”溯源[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3]新唐书[M].二十五史[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7.
    [5]焦延寿.焦氏易林[M].四部丛刊初编:子部[Z].
    [6]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7]前汉书[M]. 二十五史[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8]京房.京氏易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08册[Z].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1983.
    [9]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10]王新春.虞氏易学的两大理论支柱:“卦气说”与“月体纳甲说”[A].刘大钧.象数易学研究:第一辑[C].济南:齐鲁书社,1996.
    [11]孙星衍.周易集解[M].上海:上海书店,1988.
    [12]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198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