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相关 >

温儒敏:唤起大学生对中国语文的兴趣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教育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唤起大学生对中国语文的兴趣
    ——访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教授
    记者:最近教育部与中央有关部门建议全国各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推进素质教育,许多大学近期都准备开这门课。据说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正在组编一套大学语文教材。请您谈谈新编教材对大学语文课程与教材的定位,和以往相比有何不同?
    温儒敏:我们组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定名为《中国语文》,编写之前经过大量调查和反复论证,将其定位为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主,突出人文性,但不脱离“语文”,不是一般的文学读本或人文读本。现在许多师生对“大学语文”的要求都很实际,主要是希望能“短、平、快”地解决读写能力问题。这种要求可以理解。但大学语文的课时有限,一般只有一学期,最多一学年,每周也就2课时左右,要明显提高读写能力,不容易做到,因为语文能力的提高需要长期的积累。所以《中国语文》的定位不宜太实,不设计为“补课”。读写能力培养当然是题中应有之义,但课程设计应当实事求是,应考虑到课程性质与课时限制等因素。另一方面,定位也不宜太虚,不能脱离“语文”去笼统地讲人文性。以大而化之的人文教育取代语文课,也难以取得好的效果。这套教材考虑到了在当前普通高校的基本课程结构中,“大学语文”到底能做些什么,定位在增加学习兴趣和提升“语文素养”,是比较务实的。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不少学生失去了语文学习的兴趣,读书也比以前少了。《中国语文》希望能重新唤起修课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激活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母语学习的积累,把被“败坏”了的胃口调试过来。这是“短期目标”,但有利于达到长期效果。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增强了对母语及民族文化的情感与责任心,就能激发无限的潜能,不断主动学习。定位在增加学习兴趣和提升“语文素养”,还考虑到当前多数低年级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思维的特点,力争在较髙的层次上(相对高中而言),让学生对语文与中国文化有感性的和一定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进而养成髙品位的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
    记者:这套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体例有什么特色?
    温儒敏:《中国语文》以文学名篇为主,但适当扩展,增加哲学、历史、艺术、科技等领域的篇目,以引起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的知识接触面宽一些。选文注重经典性和文字的精美,尽量选适合大学低年级学生“悦读”,又能启迪心智的“美文”。古代诗文与现代诗文两个部分,大致各占一半,现代部分还包括一些西文中译,因为中译本身也已经带上了中国文化的因子。课文的总量按照一个学年72个学时(36次课)来设计,如果只有一个学期的课,可以从中选择部分讲授,其余部分选读。6个版本的课文选目部分是共通的,也有部分不同,这是考虑到不同院校专业的需要,课文设计则尽量体现各自的版本特色。
    记者:现今很多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体例大同小异,请问你们在编写这套教材时有何创新?
    温儒敏:《中国语文》一共6个版本,分别适合不同专业和院校的需要。几个版本的体例编排各具特色。如“髙职高专版”按由古至今的顺序编排,突出文学性,大致按文体划分为15个单元。其余几种版本都是分大的文类,古今混合,安排若干单元。有的版本还专门有阅读、写作和文章修改等知识部分。教学中完全可以按照实际需求,调整组合各个单元的课文。如果考虑到先易后难,授课时可以先讲现代部分,后讲古代部分,也可以古今杂糅,重置结构。每一课都有“阅读提示”,主要介绍作家、作品的背景,引发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要点、难点与方法。“问题与思考”一般有3至4道题,其类型与难易程度可能略有不同,习题以开放性的思维为导向,起码有一道题偏重语文素养。每一种教材都备有“教学用书”,方便教师备课,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与方法提示,问题与思考提要,参考材料,以及参考书目,等等。
    记者:有人说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学不受欢迎,跟教材编得不好有关系。您认为编好教材应当注意什么?
    温儒敏:坊间见到的“大学语文”教材很多,虽不乏较有质量和特色者,但很多都是彼此“克隆”,大同小异。这种状况已经引起大家的不满。“大学语文”要提高教学质量,一定要保证教材编写的学术质量。这套《中国语文》教材由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牵头组织编写,参与编写的大多是北大中文系教授,也有部分是其他高校的教授,我们是把教材编写作为一种严肃的学术工作来做的。这种学术研究不但体现在教材编写的理念、选目、框架和体例,也体现在许多细节的处理上。如几个版本的古代诗文,部分采用了何九盈与周先慎两位教授编撰的成果,他们负责古代诗文的选目和注释,每一文选的确定,都经过悉心研究,决不轻易“克隆”他人的编法。有时查找一个掌故,或者为了一条注释,也要花费半天工夫。《中国语文》的编撰建立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教材的原创性与学术含量,也保证了教材的质量。
    记者:使用新的大学语文教材,教学上应当有什么改进?
    温儒敏:对于选择了这套教材的老师和同学,建议学这门课,要始终扣着“语文”,重点放在良好的阅读习惯与能力的培养上。经典和学生是有距离的,教学中要想办法缩短这个距离,在师生教学互动的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的热情。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学方式,对于大学语文教学恐怕是不合适的,应当调整和革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化学习。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变化中的鲜活的文化现象与语文现象,培养开放的创新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当代生活中体验传统文化渗透的力量,学会不断修炼和调整自己获取新的语文信息的能力。通过广泛接触中华优秀文化的经典,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熏陶,文化品位得到提升,这个过程是很自然的,不必刻意追求。人文性不是虚空的要求,要扣着“语文”来实现。能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对母语和民族文化能增加一份感情与觉悟,这门课的基本目标就达到了。
    记者 汪瑞林 毛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