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学校学制 >

北大110年前行与回望:继往圣绝学 参天地精神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华读书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一个世纪又十年,多么漫长的回望。清政府《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中留下这样的文字:“京师大学堂为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规模当极宏远,条理当极详密,不可因劣就简,有失首善体制。”虽然,写下这文字的政府,面临内忧外患,虽然,使京师大学堂萌动的“百日维新”在镇压下失败,但孕育中的大学,却成为变法的仅存硕果,获得了历史的机遇。
    一个世纪又十年,多么峥嵘的岁月。抗争,奋斗,追求,梦想,北京大学和她苦难的民族相伴,上下求索。为了现代化的彼岸,心中的理想从没有模糊,脚下的步伐从没有彷徨。
    一个世纪又十年,多么骄人的足迹。大师荟萃,学术繁荣。薪火相传,英才辈出。在中国大学体制和精神演进中,一个又一个“第一”,镌刻在她走来的路途上。
    欣逢北京大学一百一十年华诞,北京大学新闻中心在中华读书报辟出专栏,以为一百一十年仍然朝气蓬勃的北大画下素描,留下剪影。
    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北大哲学系,是一片哲学的星空,璀璨而深邃;是一座哲人的学园,极高明而道中庸。
    “两千年经子传承大道寓学统汉晋清流宋明义理立心立命参天地,八十载东西交会旧邦迎新命红楼文采燕园风骚继往开来振神州”,陈来教授撰写的贺北大哲学系八十周年系庆的对联,道出了北大哲学系的使命与担当。
    经过近乎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北大哲学系形成了宽松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严谨朴实、论证严密的学术传统,成为中国新思想的摇篮,执中国哲学界之牛耳。
    九十余年,这里培育了九千余名毕业生,既有冯友兰、顾颉刚、朱自清、朱谦之、牟宗三等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学家、史学家与文学家,也有邓中夏这样的革命志士,还有孙道临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代表人物。这些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象征。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救亡图存”与“民族复兴”。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颠覆了中国持续数千年的传统政治秩序。就在这年,北京大学设立“哲学门”。之后,她继往圣之绝学,参天地之精神,走过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思想历程,自觉将培育、凝炼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作为自身近百年的学术担当。
    北京大学哲学系1914年起正式招生,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成立的哲学系。古汉语并无“哲学“一词,该词是日本学者西周为了翻译西洋“philosophy”这一概念而造出来的。黄遵宪率先于1887年引进了“哲学”一词,康有为等随后引用。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教授胡适以《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次真正向中国人介绍了哲学的内涵,熟练地运用西方哲学的范式来研究中国哲学,因而被视作中国现代哲学史的开篇人物。
    北大哲学系是现代中国哲学的摇篮,与现代中国哲学的思想历程密不可分。蔡元培、胡适、蒋梦麟、熊十力、唐钺、邓以蜇、汤用彤、梁漱溟、金岳霖、冯友兰、宗白华、朱光潜、冯定、陈康、贺麟、沈有鼎、洪谦、张岱年、胡世华等学术大师先后在这里执教,培养了数代中国最优秀的哲学家。在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大学哲学系始终处于显著的地位。《当代中国十哲》(李振霞编著)中,梁漱溟、冯友兰、熊十力、贺麟、金岳霖、张岱年、胡适等七人与北大有关系。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哲学系随校内迁,在云南昆明与清华、南开的相关科系合组为“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学系”,这标志着一个特殊办学时期的到来。在此期间,除冯友兰和冯文潜曾短暂担任系主任的职务以外,其余时间均由汤用彤负责。在当时极为简陋的教学和研究条件下,哲学系建立了系统丰富的课程体系。而在学术和思想方面,由于民族危亡的深重忧虑,使得创新意识空前高涨,新的学术和思想著述不断涌现。汤用彤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金岳霖的《逻辑》和《论道》,冯友兰的《新理学》、《新事论》等“贞元六书”,贺麟的《近代唯心论简释》,陈康的《〈巴曼尼德斯篇〉译注》等,都是彪炳史册的著述。这一时期哲学系培养出的学生中,涌现了像王宪钧、王浩、周礼全、任继愈、汪子嵩、张世英、黄楠森等一大批现代著名的学者大家。
    1946年秋,北大复校,哲学系随校北上。这一时期,北大哲学系重视中外哲学史研究的学风,渐成传统。较为活跃的学者当推贺麟。新开设的一些课程,如胡世华的“数理逻辑“等,对北大逻辑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汇入了部分高校哲学骨干教师的北大哲学系,人才荟萃,盛极一时。直到1956年,北大哲学系是全国唯一的哲学系。此后,各高校纷纷恢复哲学系建制,随北大哲学系的一些教师先后调入其他高校的哲学系和研究机构,北大哲学系的学风从此深深影响了国内各高校哲学系。
    在胡适、汤用彤等人的长期影响下,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其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教学和研究的特色,即重视中西哲学史和佛教史的研究,重考据的风气,强调精致严密的综合性的学术训练。然北京大学哲学系也有将哲学史的研究和哲学理论创造结合起来的学者,熊十力就是这样的杰出的代表,《新唯识论》就是这样的代表作。1950年以后教学和研究的重点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和历史,但其侧重点仍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系全力营造国际化的学术环境。在选派教师出国进修或参加学术会议的同时,积极组织召开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卢汶大学、东京大学、大正大学等著名学府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相继聘请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来北大讲演。
    发展学生之间的境内外交流项目,逐渐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生源的国际化,将是哲学系未来的发展方向。
    人文学科的特点是软环境的重要性甚于硬环境,有什么样的学风就会出什么样的人才。哲学系的悠久历史,孕育了“朴实求真而常为新“的优秀学风;靠着这种学风,哲学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现在,维护与发展这种优秀的学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哲学人才,是哲学系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哲学系正以课程建设为中心,重视实践、鼓励创新,弘扬在哲学系具有深厚底蕴的人文精神,努力建设世界一流的哲学人才培养的软环境。不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哲学系全部实行导师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论文写作与口头表达能力,通过主办以学术为主的《学园》杂志、举办“哲学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有足够的历练。这使哲学系不仅是哲学家的摇篮,也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北大哲学系现有3个本科生专业方向,8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以及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是教育部最早确认的国家文科人才培养基地。2000年以来获得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02年在教育部“二期211工程”子项目“哲学重点学科建设”的评审中,北京大学哲学系独占鳌头,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美学被确立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3年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心对全国哲学学科进行学科评估,北京大学哲学系位居第一;2007年全部8个二级学科均已成为全国重点学科。
    哲学系师资雄厚,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学科带头人,全系教师每年发表学术论文200篇以上、专著20部以上。全系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基督教与宗教学原理”、“佛教与道教”、“科学技术哲学”等9个教研室,并有“外国哲学研究所“、“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宗教研究所”等12家研究机构,以及“《儒藏》编纂中心”。
    刚刚过去的2007年是北大哲学系又一个丰收之年,哲学系被评为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圆满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顺利通过博士生培养质量检查。
    我们正走近北大哲学系的百年纪念,省察曾经的荣耀和苦难,身后的历史正成为跃动于我们身上的传统。在传统的泉边,我们汲取着革故鼎新的力量。
    感受传统 
    -赵敦华: 
    作为中国现代大学最早的哲学系,这里既是培育人才的“哲学家摇篮”,又是哲学家施展才华的历史舞台。在这个历史舞台上,发生了一幕幕至今仍在震撼着中国人心灵的场景: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讲授与传播,到“中国哲学史”这一独立学科的创建;从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反复较量,到外国哲学的广泛译介;从新儒家的复兴,到佛教精义的现代阐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体系的重建,到传统人文精神的弘扬。当我们今天回顾这一个个历史场景,可以清晰地辨认出一条承前启后的思想脉络;这就是,综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创造出适应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新形态的中国哲学。
    近百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是,北大的哲学家、中国的哲学家抓住了这一个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把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哲学转变为现代形态的中国哲学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奇迹。
    -冯友兰: 
    “中国哲学一定要走向世界。”
    -张岱年: 
    “北大的学术,中国的学术,一定要走向世界。”
    -任继愈: 
    爱国主义、科学与民主,一直贯穿着北京大学,也一直贯穿着哲学系。贯穿在哲学系的表现,是它治学谨严,言必有据,海纳百川,宽容大度的学风,这也就是系风。
    我想,哲学的发展,不是少数几个哲学家的事情。以后的哲学时代应该是群星灿烂的时代,是哲学家群体的时代。希望以后的北大哲学系,能够群星灿烂。
    -冷溶: 
    我觉得当时培养我们的就是这两种精神: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的民主精神。这一点我甚至觉得比我在这儿学的学问更加重要。毕业后我做了编辑工作,但是我时刻关心哲学问题,这就是因为北大哲学系滋育了我的一些哲学思考。我相信,北大哲学系在新世纪人类思维的发展中,在科学如此昌明的今天这个时代,在哲学理性面临挑战和机遇的情况下,会为人类的文明、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黄楠森: 
    北京大学哲学系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应该说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除了人们熟知的,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的哲学水平,推动中国哲学发展等等使命以外,它还有一个不同于其他科学的历史使命:那就是把哲学建设成为科学。当然这不仅是北大哲学系的历史使命,也是整个中国哲学界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至今尚未完成。在我看来,科学史上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哲学成为科学,这有可能21世纪在中国完成。我相信,有着光荣历史的北大哲学系将同中国哲学界享有这个崇高的荣誉。
    -杨辛: 
    回忆自己成长的过程,我觉得没有北大的许多前辈学者,没有北大的学术环境和优良传统,可以说就没有我现在。汤用彤先生、张岱年先生、朱光潜先生、宗白华先生,对我都有很深刻的影响。这个影响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的学术境界和人生境界是统一的,他们的学术境界能够升华为一种人生的境界。学问很深厚,治学很严谨,生活非常朴素,胸怀非常坦荡,对年轻人充满了热情,我觉得这是一种力量。
    -叶朗: 
    在北大哲学系几年所受的教育和熏陶,使大多数同学出去以后,继续保持着一种理论的热情、理论的渴望和理论的追求。我觉得,这种理论的热情和理论的追求,对一个人的人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很多人的经验证明,理论的热情、理论的追求、理论的研究,可以对人的灵魂起一种净化的作用。它可以给人一个精神自由的空间,它可以给人一种创造的激励和推动,它使人的思维始终保持高度活跃的状态。
    -冯俊: 
    北大哲学系九十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代哲学教育的历史,一部中西文化和哲学碰撞、交融和推陈出新的历史,一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本土化和不断发展创新的历史,一部现当代中国人进行理论求索和精神苦旅而求得理性和启蒙的历史。
    北大哲学系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曾经是五四运动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它是现代中国哲学大师辈出的摇篮,它也曾是哺育和滋养中国其他大学哲学系成长的苗圃,它曾是中国历次政治运动漩涡的中心,也是中国理论界一次次思想解放运动和不断理论创新的基地,它牵动着中国理论界的每一根神经,它引领着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潮流和时尚。
    轨迹淡描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库 
    中国现代哲学,始于1915年9月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由此可以说,有了北京大学哲学门创设在先,才有了中国现代哲学的开端于后。
    众所周知,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两个领袖人物是陈独秀与胡适。但此两人在运动中所担当的角色是不同的。正是此两人的密切结合才使白话运动如势如破竹般地在全国普及开来。陈独秀和胡适的结合实质上是革命家和学者的结合,是革命实行家和思想家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先行者 
    陈独秀和李大钊率先在北大哲学系开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课程。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开设唯物史观教程,使马克思哲学思想进入大学课堂,这在国内是创举。即便在国外,这也是重大的创新。
    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1920年哲学系的学生邓中夏、刘仁静和罗章龙等发起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进而成为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上个世纪50年代后,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系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之初,黄楠森教授开拓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新学科,他所主编的八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国内迄今最为完善系统的、最为权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科书,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为了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研究,2000年哲学系成立了“马克思文献研究中心”。
    中西哲学思想交流的中心 
    20世纪20年代北京大学与其他学会共同邀请美国哲学家杜威和英国哲学家罗素的来华讲学是中国现代哲学中的大事件。杜威来华讲学活动的中心是在北京大学。当时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都受其影响。罗素来华的讲学活动主要也是在北京大学,在中国哲学界播下了逻辑分析方法和分析哲学的种子。此两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就是通过北京大学的讲坛深深地影响了当时中国的社会。
    张颐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开设了西洋哲学史、德国哲学、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可以说,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也首先是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得到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然后才逐渐地影响到其他地方。接踵而至的贺麟、陈康、郑昕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一步推进了对于古希腊哲学和欧洲大陆哲学的研究。
    新儒家的发源地 
    新儒家思想是中国现代哲学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的学界曾出现过新儒学研究的热潮。熊十力作为新儒家的第一代,其代表作品《新唯识论》是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时完成的。
    其实真正称得上是新儒学开创者的应该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梁漱溟。早在熊十力之前,面对着西方文化的汹涌而入,他就在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认为,未来世界的新文化必须以儒家文化为本位。他深切地感觉到儒家思想在未来必定有其不可否认的价值,他的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思想。所以梁漱溟和熊十力是新儒家的第一代,对后期新儒家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其后的贺麟也可以说是一位主张复兴儒学的学者。他第一个明确地提出了“儒家思想新开展”的课题。1952年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的冯友兰也被学界的很多人看作是大陆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港台新儒家中最有学术权威的牟宗三曾经是熊十力的学生,也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过。
    因此,新儒家思潮首先是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内形成了一个传统,由梁漱溟而熊十力而冯友兰而贺麟薪火相传,至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张君劢始形成了所谓的“新儒家”阵营,发展成为了具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和作用的思潮。
    佛学思想研究的基地 
    梁漱溟感兴趣的是印度佛学。他的代表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被认为是新儒家思想的作品,梁漱溟本人直截了当地说:他讨论文化问题的思想前提是所谓的佛家唯识学。他指出,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未来的走向都是印度的佛家文化。梁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期间还撰写了《唯识述义》一书。熊十力经历了由儒转佛的过程,从大乘有宗入手,后舍有宗而转入大乘空宗。在北大讲授法相宗的过程中,他企图将唯识学与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熔为一炉,他的《唯识学概论》讲义1923年由北京大学印刷发行。几乎同时,他开始构思撰写《新唯识论》。
    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佛家思想研究在汤用彤先生处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汤氏穷毕生之力研究汉唐佛教史,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的赞扬。他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迄今被认为是在这一研究难以超越的成果。此外,周叔迦、马叙伦等人也十分重视对佛学唯识学的研究和著述。重视佛教史的研究始终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一大特点。改革开放以后,楼宇烈教授等主持编辑的《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四卷十册,已是该领域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朝花夕拾 
    哲学系近百年学术经典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被认为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其实是20年代初东西文化论争的产物,直至今日还在发挥着经久的影响。汤用彤《两汉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稿》、熊十力《新唯识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贞元六书”、《中国哲学史新编》、金岳霖《论道》、《知识论》,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朱伯崑《易学哲学史》等,既是20世纪中国学术的经典名著,也是中国现代哲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间,哲学系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精品:《美学散步》(宗白华)、《论逻辑经验主义》(洪谦)、《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数理逻辑引论》(王宪钧)、《天人之际》(张世英)、《郭象与魏晋玄学》(汤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黄楠森主编)、《王弼集校释》(楼宇烈)、《中国美学史大纲》(叶朗)、《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考察和当代的意义》(赵家祥)、《有无之境》(陈来)、《基督教1500年》(赵敦华)、《道与真》(胡军)、《宗教哲学研究》(张志刚)、《科学的历程》(吴国盛)、《石涛研究》(朱良志)、《海德格尔与中国的天道》(张祥龙)、《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列宁构想”》(王东)等。 
    北大哲学系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历来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出版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著名教材,长期受到广泛的选用,譬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数理逻辑引论、美学原理、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等。2000年哲学系专门成立“教材建设工作小组”,2001年全面规划、确定“北京大学哲学教材系列”首批书目。全系目前在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总数约45种,其中包括2种“面向二十一世纪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8种“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项目,10种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西方哲学简史》被国内多家院校选为教科书,累计重印近20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被评为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哲学史》(第二版)、《庄子哲学》、《宗教研究指要》、《宗教社会学》等多部教材荣获“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称号。
    哲学系近百年的经典名著与精品教材,已是国内各高校哲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此外,集全系力量编辑的半年刊学术刊物《哲学门》,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经连续15辑,成为海内外哲学宗教类重要的学术期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