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土简帛与中国经学的诠释传统 简帛的研究是没有国界的,海内外各国学者共同进入了这一领域,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各种见识,都在相互交流搏动着,而且海外汉学家的主要倾向和训练是汉学加西学的,实证与分析的,当然也有人文性之诠释学的。大陆与台港学者则兼采西方诠释学、分析哲学和中国汉学与宋学的路子。从学科门类来说,这一领域中正实现着文字学、考古学、简帛学、文献学、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学者的互动,即多学科的交叉。 以下,我略为谈谈简帛文献所透显的中国经学的诠释传统。 1、经-传、经-说、经-解形式的开放性与创造性 与基督教不同,儒家经典的开放性不仅在于不断容许新的经典出现[19],而且在于不断容许不同的解释并存。没有深入儒家经传体系的人,以为经-传、经-说、经-解的方式是封闭的、教条的。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这种方式并没有限定一种解读,一种结论,也没有限定诠释者,反而是开放的、多样的。与经的主体一样,《传》、《说》、《解》的主体也是通过口说或撰著,并通过口耳相传或记录者把《传》、《说》、《解》保留下来。他们对于经,除援引经典以经解经或解释字、词、文句外,重要的还在于疏释名相,点醒或改变内在理路,发挥微言大义。 首先,我们看名相的疏释。郭店《五行》即《五行》之经有"慎独"这一概念,所在经文为:"[鳲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宜(仪)一兮(也)。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君子]慎其独也。[婴婴(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君子慎其独也。"[20]马王堆《五行》经说中相关的《说》,除略为解释经文所引的《诗·曹风·鳲鸠》《诗·邶风·燕燕》,启悟读者比兴外,重点释"慎其独": " 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夫为□心也,然后德[得]之一也 ,乃德已。德犹天也,天乃德已。"又曰:"是之谓独,独也者,舍体也。"可见"慎其独" 的"其"指"心","慎"是"顺"的意思。这里的申说,紧扣上下经文,将"慎其独"解释为顺其心、专其心、虚其心,即五行合一的功夫。五行(仁义礼智圣)和合为一,即是德,德属天道的层面。"独"又是"舍体","舍体"即是超越于耳目鼻口手足等感觉器官(心之役),回到心灵澄明的状态。"慎独"则是类似庄子"心斋""坐忘"和荀子"虚一而静"的上达天德的修养功夫。帛书《五行》的解说,一方面用比兴、喻象手法,另一方面又用语言文字解释了这一概念。这应是"慎独"的原意,《中庸》《大学》中的"慎独"本来也是此意,宋人已不能理解,故把"慎"讲成"谨慎","独"讲成"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 其次,我们看内在理路的点醒或改变。帛书《易传》是与今传本《易传》比较接近的另一传本。今本《系辞》的大部分内容都散见于帛书《系辞》、《要》、《易之义》(又名《衷》)中。这些《传》的确提揭了《周易》的精神,同时又创造性地改变了《易经》。如前引《要》篇孔子所说"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者也",这是带有方向性的扭转,也是具有创造精神的《传》的典范。此外我们看《五行》的《说》对于其《经》的解读,适应时代的需要,冲淡了"圣智"这一主线,这显然是《说》的作者群的有意为之。 再次,我们看微言大义的发挥。《传》、《说》、《解》寓含有解释者的创见。换言之,经文言简意赅,给作《传》、《说》、《解》的众作者以极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 郭店简《忠信之道》,据周凤五先生研究,其实就是对《论语·卫灵公》"言忠信"章所作的《传》。"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忠信之道》则发挥为:"忠之为道也,百工不 ,而人养皆足。信之为道也,群物皆成,而百善皆立。君子其施也忠,故蛮亲附也;其言尔信,故 而可受也。忠,仁之实也。信,义之期也。是故之所以行乎蛮貊者,如此也。" 郭店简《穷达以时》则是对《论语·卫灵公》"在陈绝粮" 章所作的《传》,或者是对孔子厄于陈蔡的评论与发挥。"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穷达以时》则遍举舜、皋陶、吕望、管仲、百里奚、孙叔敖等等圣贤人物生于忧患的事例,凸显了"遇""时""德"的观念,指出:"遇不遇,天也。""穷达以时,德行一也。""穷达以时,幽明不再。故君子 于反已。"[21]这就是说,人能否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施展自己的才干,被人主所挑选并重用,机遇当然是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的德养、智慧与才能,是修炼自己,反求诸已。 2、以人为本位与以道德为中心的经典诠释 中国经典诠释的特点,不在于语言文字的辅陈、雕凿和知识系统的建构,而在于与圣贤对话,与圣贤相契,去感受、领悟经典,并力图实践,使之内在化。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为中心,是中国经典诠释的根本。这在简帛中也得到充分反映。 孔子、子思、孟子的话,在后世被奉为经典,不断有人作注疏,消化、发挥,然而他们对于先于他们的经典,即通过口耳相传的先圣先贤的话,未尝不是注释者、发挥者。中国经典就是这样代代发展,薪火相传的。 例如,帛书《二三子》先引《易经》《乾卦》九四:"君子终日键键(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继而引孔子的话(即孔子作的传):"孔子曰:此言君子务时,时至而动,□□□□□□屈力以成功,亦日中而不止,时年至而不淹。君子之务时,犹驰驱也,故曰君子终日键键(乾乾)。时尽而止之以置身,置身而静,故曰夕惕若厉,无咎。"[22]正如孟子所说,孔子是"圣之时者",亦如方东美所说,儒家是"时际人",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恰恰是通过经典诠释代代相承,并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性格的。 又如,帛书《缪和》中张射向孔子请教《谦卦》,以下引了孔子的四段话,其中第二段是:"子曰:天之道,崇高神明而好下,故万物归命焉;地之道,精博以尚而安卑,故万物得生焉;圣君之道,尊严睿(知)智而弗以骄人,谦然比德而好后,故□□《易》曰:谦,亨,君子有终。"孔子的《传》把天地精神与人的精神相互投射,批评了自我中心,提扬了虚怀若谷、宽厚谦逊的美德。 让我们再看《五行》之《说》的创造诠释。按庞朴整理的《说21》: 《经》:"君子集大成。" 《传》:"成也者,犹造之也,犹具之也。大成也者,金声玉振之也。唯金声而玉振之者,然后己仁而以人仁,己义而以人义。大成至矣,神耳矣!人以为弗可为□[也],□[无]由至焉耳,而不然。" 《经》:"能进之,为君子,弗能进,各止于其里。" 《传》:"能进端,能终[充]端,则为君子耳矣。弗能进,各各止于其里。不藏尤[欲]害人,仁之理也;不受吁嗟者,义之理也。弗能进也,则各止于其里耳矣。充其不藏尤[欲]害人之心,而仁覆四海;终[充]其不受吁嗟之心,而义襄天下。仁覆四海,义襄天下,而成[诚]由其中心行之,亦君子已!"[23] 以上子思后学对子思《五行》之经的诠释,显然是"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典范,而这一诠释又被孟子吸收并发扬光大。不仅其扩充四端之心的思想在这里可以找到源头,而且《尽心下》第31章关于仁、义的界定,连语言都与此十分接近。"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踰之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思孟学派的思想传衍。 以上所举虽是先秦儒家经-传、经-说体系的例子,然这一经典铨释的精义仍贯彻到后世。因本义篇幅过大,只有俟诸来日再谈。 总之,简帛文献的出土,给予我们以新的契机和新的动力,给予我们以新的材料和新的方法,促使我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超越升华,进入新的境界。产生于轴心文明时代的礼乐文明和六经诸子的传统,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最大贡献,至今仍有其现代意义和价值。我们民族的祖先创造的宝贵的思想资源,特别是经学资源,可以转化为滋养现代人心灵的源头活水!简帛及其研究不仅仅属于历史,而且属于现代,它可以促进传统精神资源的创造性诠释和转化,为现代化的精神文化提供营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