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先秦“隐士”的出现,正是对李耳及其《道德经》传承并保密的表现和结果。 在中国先秦,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士”的阶层。但是,“隐士”,作为“士的阶层”中的组成部分,它出现于何时呢?笔者认为,它最早出现于西周末东周初的时期。即为李耳“道学”的传人。 什么叫“隐士”呢? 对此,虽然《辞海》释“隐士”是“隐居不仕的人”,但其解释,完全是今天“庄子式”的解释。故这种解释,至少在先秦时期是错误的。 而西周末和东周时期的“隐士”是怎样的呢?他们通常居于山林僻静之地,但有学识、有专长,虽然游离于政局之外,却不乏具有干预政局的能力,于是“隐士”便得以产生。“隐士”并非就不出山做官、干政,而是要待以合适的时机。 那么,先秦时期的“隐士”指的是哪些人?这就是兵家、纵横家。 且看事实。 比如孙子。据苏州孙子兵法网记载,孙子曾有两次隐居的历史:一是公元前523年孙子离开老家乐安,来到了吴国,即今江苏中部、南部一带。他奔吴后,在今苏州的穹窿山“辟隐深居,十年面壁,潜心著述”。成书《孙子兵法》;二是公元前483年孙武又过上“辟隐深居、著书立说”的生活。 比如鬼谷子。史载,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然而,这些“隐士”在修什么道呢? 这里,以与孙子、鬼谷子几乎是同时代人,并同样是“隐士”的陆通来说明。 古籍中记载:春秋楚昭王时期(约公元前523年~前489年),“楚国名士陆通入蜀来峨{峨眉山}结庐耕食隐居”。 可见,陆通是奔老子在峨眉山所创的“道学”而去的。 据笔者研究,老子大约于西周“共和行政”时期,奉周王室之命,为“周家占地脉”而西出函谷关,到了今四川的“西南蛮夷”之地。老子在“西南蛮夷”之地的荣德山形成了《道德经》思想,并在峨眉山创立了“道学”。其道学主要内容是:旨在缔造和传播“以武制武”的“武术”,和“止戈为武”的“武学”,特别是“无为而治的德治政治主张”。 老子的道学,发源于峨眉山,最先,流传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之后,再流传于蜀国;最后,才流传入中原地区。 由于老子的道学,其基于“柔弱胜刚强”的“武术”、“武学”思想是对西周统治者赖以的“刚强胜柔弱”的“王道”、“霸道”的批判,因此,在流入蜀国、流入中原的时候,就不得不采取“秘密”的形式。正是这“秘密”的流传形式,就打上了宗教的色彩。故老子的“道学”又被视为“道教”。因此,当老子的“道学”传入中原的时候,就导致了中原“隐士”的出现。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的“隐士”就是老子道学的密秘传人。 正是如此,“隐士”的出现,表明了老子道学在密秘之中传承。 这里,老子西游的行踪,就与梁启超的这种“李耳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当过‘耆老’”的考证就联系起来了。 但是,笔者之所以不同意梁启超的说法,其原因在于,老子不可能“直接当过”西南少数民族部落中的“耆老”。而是认为,老子创道教而“坐阵”峨眉山,统率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民族、各部落,而实际有了“耆老”之名,和“耆老”之实。这就是分歧之所在。 五、 正是对李耳及其《道德经》思想“保密”的结果,方才有了“老子”之说。 先秦的隐士,即兵家、纵横家,他们既继承了李耳及其《道德经》思想,但是,又不忍心埋没李耳及其《道德经》思想。正是在这两难之间,出于无奈,而不得不以“曲笔”和“暗喻”的办法来达到两全。 而所谓“曲笔”和“暗喻”的办法是什么呢? 这就是,借孙武之姓,并将“孙子”引伸为“血统”意义上的“孙子”,而将李耳视为“老子”,即“爷爷”,从而表现出了一种“爷孙”血脉嫡传关系。 正是在“老子”与“孙子”的对应关系中,暗中体现出了“爷爷”与“孙孙”的血缘关系。这样一来,做到了“引而不发,跃如也”,让人们去猜。其结果,一方面,达到了遵从《道德经》“国之利器不可示人”,以及对“武术”、“武学”的保密告诫;另一方面,又委婉的、隐约的点明了兵家、纵横家的“兵法”、“智谋”的师承和出处,进而则点明了《道德经》的“武术”、“武学”的本质,而做到了一举两得。 那么,这个“曲笔”和“暗喻”是否合符历史实际呢? 笔者认为,这完全否合符历史、符合逻辑。 因为,由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民族、各部落出于对老子的敬奉和崇拜,并给予了老子以部落的最高的礼节和待遇,于是尊老子为“耆老”。故在这里,“老子”之“老”,发源其间。可是,当老子的“道学”,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地区之后,由于中原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蛮夷”之地,故谓李耳“耆老”之说,这到了中原根本就不能入流,就会叫人看不起。于是按照先秦中原以“子”为尊称的贯例,故在这里,“老子”之“子”,便发源其间。正是如此,中原便取“耆老”之“老”,与“子”连在一起,称李耳为“老子”。这就是李耳得名“老子”的由来和原因。 由此可见,在“老子”与“孙子”之间,不仅表现出了“血缘”关系,除此之外,还有着“部落首领”与“部落臣民”的“统率”关系,宗教“教主”与“教民”的“传承”关系。因此,前面第四种说法,即“尊称说”之所以“片面”,就在于,除了对李耳尊敬之外,还有“继承其事业”的意思。 综上所述,李耳得名“老子”的由来和原因,正出自于李耳道家之晚辈及后学,即如兵家、纵横家,他们遵守李耳及其《道德经》之“国之利器不可示人”的告诫,和对其“武术”、“武学”的“密传”所致。唯有这种解释,方才符合历史、符合逻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