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学校学制 >

明代书院讲会研究的历史与现状(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社会科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小野和子先生的《明季黨社考——東林と復社》,(56) 是日本政治史研究的名著,集中讨论东林书院讲学和东林党的问题。全书分东林党和张居正、万历前期的对外问题、东林党的形成过程、东林书院和党、东林党和李三才、天启的政局、复社运动、南京福王政权下的党争、复社人士的抵抗运动等九章。对笔者最有启发的是书院网络和书院与党的有关论述。如称“书院中的讲学,通过那样的自由交流,和乡里社会的状况、国家的状况,进而和天下的状况都有关联。他们的讲学,不是限于一个地域社会的利害,而是想要通过书院的学问,和天下国家相联系,奔波各地的积极交流,是实现那样远大理想的一个阶梯”。又如:“书院本身虽说是作为私塾并带有各种不同的主张而被设立的,但是学问的交流却未必是学派式自由的,在那样交流的基础上,可称为书院的全国性的网络在渐渐形成”。又如“书院的研究学问,也就是探究‘道’的场所,是以此为中介的人和人的结集的场所。但是,如果那学问是实践性的,且具有政治内容的话,从书院到朋党之间的距离就绝对不远了,朋友关系成为促成自身的政治性党派的形成,也就是当然的事了”。(57) 强然我们不同意书院是私塾的说法,但她有关书院的交流、网络,以及由网络而党,由网络而关联地域社会、关联天下的种种讨论,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四、几点期待
    综上所述,明代书院讲会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为进一步深入全面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多领域多视角的探索,启发良多,而诸阁本《四库全书》、《四库存目丛书》、《续修四库全书》、《中国方志丛书》、《中国地方志集成》、《中国历代书院志》、《中国书院史资料》、《阳明后学文献丛书》等大型文献的整理与出版,更为综合、系统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文献保证。在此前提条件之下,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出以下几点期待。
    一是书院史的研究能不能跃出教育史的界限,不再局限于讲堂内外,不再拘泥于讲会、会讲的异同,放下一些细部的纠缠,扩大视野,更上层楼,更多地关注讲会所涉及的学术、思想、地方文化建设等问题,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定义书院,并由此出发去研究与评价书院讲会。
    二是学术思想领域的研究,能不能在形而上之外,思考形而下的问题,不拔高讲学、讲会,而重视书院作为学术团体、学术平台的作用,并进而对书院积累、研究、创造、传播文化的功能有全面的认同,视书院为宋元以来中国思想的策源地、大本营,从书院集聚的学人群体而不是某个思想家个体去思考学术的传播、学派的形成等问题。
    三是社会政治史领域的研究,能不能视书院为民间社会组织,注意它对地方社会文化、士气、学风、民俗、教育,甚至宗教的贡献,进一步关注因为轮流主会、联属大会、远程约会等制度机制,及其由此而形成的讲会会圈、书院网络,重视社团书院,并由此出发去定义东林党的性质,评价它的作用。
    总之,我们相信,随着资料的进一步发掘,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各种不同的史学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视角对书院讲会进行综合、系统的考察,我们可以还原性呈现一个立体的书院讲会场景,大致构建出明代书院讲会的历史谱系。这几点期待,也正是笔者研究的目标。
    注释:
    ① 王炳照:《古代书院的讲会制度》,《光明日报》,1983年8月26日。王先生此文源出于其参与编写的《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6章第4节,而此节则标明,乃参考吴景贤成果成文。另外,《制度》一书,还有东林书院、明末四毁书院等章节涉及相关的内容。此书是大陆重启书院研究以来第二本书院类著作,也是最早最全面涉及书院讲会及相关问题的著作。
    ② 杨金鑫:《朱张岳麓会讲考略》,《岳麓书院通讯》,1984年第2期。
    ③ 李才栋:《关于讲会与会讲的答问》,《教育参考》,1986年5月。此刊为江西教育学院印行,所传范围有限,外界知之甚少。
    ④ 瞿东林:《东林书院和东林党》,《文史知识》,1984年第11期。
    ⑤ 胡适:《书院制史略》,《东方杂志》,第21卷第3期,1924年2月。
    ⑥ 吴景贤:《紫阳书院沿革考》,《学风》,第4卷第9期,1934年9月。本段所引文字皆出于此,不再标注。
    ⑦ 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805—806页。
    ⑧ 钱穆:《王门之讲会》,见《钱宾四先生全集》第21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393—397页。
    ⑨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自序》,上海:上海书店2006年版,第1页。
    ⑩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第45页。
    (11) 谢国桢:《明清之际党社运动考》,第5页。
    (12) 如刘少雪:《明代讲会与教化》,讨论讲会的历史演变,将讲会分成宣讲式、会馆式、书院式三种类型,指书院讲会尽管设于院内,其实仍然是一种独立的教育组织形式。见《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年第3期。又如王琎、吕思为:《书院讲会的历史沿革及其启示》,由书院讲会而谈其对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启发,认为研究生学术交流的制度化、学术交流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两方面,可以从中找到借鉴。见《交通高教研究》,2004年第6期。赵子富:《明代的书院》,将明代书院分成讲会式书院、精艺式书院两种类型,从选址、招生、讲习内容、讲习方式、讲学主旨,以及与官府关系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讲会式书院的特点,值得关注。见《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夏之卷。
    (13) 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18—319页。
    (14) 李才栋:《关于书院讲会与会讲的再答问》,《教育史研究》,1997年第4期;《关于书院刻书与讲会等问题的一封信》,《教育史研究》,2001年第2期;《关于书院讲会的几个问题》,《中国书院》,第4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5) 李才栋:《中国书院研究》,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5年版,序一,第111—120页。
    (16) 吴宣德:《江右王学与明中后期江西的书院和讲会》,见《江右王学与明中后期江西教育发展》,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66—326页;《讲会定义献疑》,《教育史研究》,2001年第4期。
    (17) 李国钧等:《中国书院史》,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584—593页。
    (18) 柳光敏后以《明代书院发展史研究》一文申请博士学位,文中第5章为《书院的管理与明代讲会制度》,分为明代讲会的兴起、讲会实施以道德教育为目的的规戒管理、讲会实施以学术讲论为目的的组织管理、对清代书院管理的影响等四节,从管理的视角来讨论讲会制度,多有创获。
    (19) 季啸风等:《中国书院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98、700页。
    (20) 徐林:《明代中晚期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59—64页。
    (21) 陈宝良:《中国的社与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7—312页。
    (22)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62、115、123—125页。而其续作《明末清初文人结社研究续编》(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对东林、复社人物关系之考证,也能给我们提供不少讲会资料的线索。
    (23) 吕妙芬:《阳明讲学会》,《新史学》,第9卷第2期,1998年。
    (24) 吕妙芬:《圣学教化的吊诡:对晚明阳明讲学的一些观察》,《近代史研究所集刑》,第30期,台北:中央研究院,1998年。
    (25) 吕妙芬:《阳明学派的构建与发展》,《清华学报》,新29卷第2期,1999年。
    (26) 吕妙芬:《阳明学者的讲会与友论》,《汉学研究》,第17卷第1期。
    (27) 吕妙芬:《明代宁国府的阳明讲会活动》,《新史学》,第12卷第1期,2001年。
    (28) 吕妙芬:《明代吉安府的阳明讲会活动》,《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5期。
    (29) 吕妙芬:《晚明江右阳明学者的地域认同与讲学风格》,《台大文史哲学报》,第56期,2002年。
    (30) 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版。
    (31) 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第73—75页。
    (32) 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历史、思想与实践》,第98—99页。
    (33) 此文载《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0期。又作为附录收入其《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一书。
    (34) 陈来:《明嘉靖时期王学知识人的会讲活动》,见《中国学术》第4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后收入其《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一书。
    (35) 陈来:《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38—408页。
    (36) 彭国翔:《良知学的展开:王龙溪与中晚期的阳明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37) 吴震:《阳明后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32页。
    (38) 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1522—1602》,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39) 陈时龙:《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2—1626)》,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0) 陈时龙:《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1522—1626)》,第48—58页。
    (41) 刘岐梅:《论张居正禁讲学》,《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
    (42) 邓志峰:《王学与晚明的师道复兴运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3) 樊树志:《东林非党论》,《复旦学报》,2001年第1期。
    (44) 樊树志:《东林书院的实态分析——东林党质疑》,《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45) 樊树志:《晚明史(1573—1644)》一书,也有专章《东林书院与东林党》对此进行论述。而在导论中,樊先生还讨论了东林学派对传播西学的贡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6) 李庆:《“东林非党论”质疑》,《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3期。
    (47) 张秉国:《东林非党论质疑的质疑》,《聊城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48) 《中国书院辞典》附录之《中国书院研究文献索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3页。
    (49) Johrl Meskill,“Academies and Politics in the Ming Dynasty”, in Charles O. Hucker, Chinese Gouernment in Ming Times: Seuen Studies,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9, pp.149—174.
    (50) 陈时龙:《明代中晚期讲学运动》,第21—22页。
    (51) John Meskill, Academies in Ming China: A Historical Essay, Tucson, Arizona: 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82.
    (52) 孙立天:《读John Meskill的〈明代书院:历史散论〉》,见《中国书院》第7辑,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5—406页。
    (53) [韩]丁淳睦:《韩国书院教育制度研究》,韩国大邱:岭南大学出版部1979年版。
    (54) [韩]丁淳睦:《中国书院制度》,韩国汉城:文音社1990年版,第133—139页。
    (55) [日]大久保英子:《明清时代书院之研究》,日本东京:国书刊行会1976年版,131—162页。
    (56) [日]小野和子:《明季黨社考——東林と復社》,日本京都:同朋舍1996年版。
    (57) [日]小野和子著,李庆等译:《明季党社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48、162页。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春季刊,第102~11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