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博客 佚名 参加讨论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个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术作风的大问题。
    所谓“为己”之学,就是为了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提高自己的素质而学。所谓“为人”之学,就是为了给别人看,而去装饰自己。学习目的不端正,就难免要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时下,考试舞弊、论文抄袭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手段越来越“高明”;盲目跟风、粗制滥造的“快餐”式文章、著作屡见不鲜;梦想一夜成名的“恶搞”之风、“猎奇”之风、“嬉戏”之风禁而不绝。所有这些,都与学习的目的不纯、态度不对、学风不正有直接关系。因此,重温孔子在学术生活方面的教诲,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依然是必要的、有益的。
    “为己”之学要求实。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待知识,第一个重要的是要有诚实和谦虚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智慧。人类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代又一代地不断积累的过程。就个人而言,任何人的知识都有局限,有所知,也有所不知。只有实实在在地承认自己有不懂的东西,才会有求知的欲望和动力,才有可能把不知转化为知,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是知也”的道理。如果不懂偏要装懂,就是自己阻塞了自己获取知识的道路。毛泽东曾经尖锐地批评过那种有了一知半解就自以为是的人,他说:“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为己”之学要求真。孔子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所谓“上达”,就是要努力通达形而上的学问,所谓“下达”,就是只求了解形而下的知识。“形而上者谓之道”,通达形而上的学问,就是要求道,要真正地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搞清楚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根本,这就叫“下学而上达”。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追求真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的读书只是为了求知识、求功名、求利禄。唯有真正的学者,才是为了“上达”、为了求真而读书学习。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就义之前在衣带上写下了这样一段名垂千古的话:“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就是“为己”之学、为了追求真理,实现无愧人生而学的生动写照。古今中外的一切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科学家,他们读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根本上说,是来自求真的欲望,来自探索和把握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发展规律的欲望。
    “为己”之学要求新。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怎样才能从学习原有的知识中,引申、发挥出新的见解、新的思想、新的论断来呢?孔子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他“信而好古”,但绝不是一个食古不化的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既是他研究学问,对学术生活进行深刻反思的切身体会,又是他传授给学生的基本学习方法。他删《诗》、《书》,定《礼》、《乐》,序《易经》,作《春秋》,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从中引申、发挥出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新的学说,既继承了前人,又超越了前人。司马迁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为什么众多君王活着显赫一时,死后就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而一介布衣的孔子却能世代相传,成为举世公认的思想家、教育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他对于学问和知识的那种孜孜不倦的求真、求新精神,使他的学说和思想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包容兼蓄的大气,成为中华文化之源的“集大成者”,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为己”之学要言行一致,择善而从。孔子认为,所学必须与所行相符合,君子的行为比言语更重要。他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言必信,行必果”。他还认为,君子学习,重在“修己”,要“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还要知错必改,“过则勿惮改”。他把自我反省作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指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学生曾参根据老师的教诲,把替别人办事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对老师所传之道是否温习、实习,作为“吾日三省吾身”的三件大事,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修己”的目的是什么?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大学》所概括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对孔子上述思想的提炼、总结和发展。
    孔子不但提出了在学术上要怎么做,而且十分明确地提出了坚决不能怎么做,这就是《论语》记载的“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一是不能毫无根据地主观臆测,二是不能绝对化地肯定和否定,三是不能拘泥守成而固执己见,四是不能听不得别人意见而唯我独是。这四个方面的问题,是做学问、求知识、修己安人的大忌,在当今的学术生活中,也必须引以为戒。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