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从《大众哲学》谈哲学的大众化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学习时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哲学的大众化,是艾思奇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他毕生执着追求的方向。他那篇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代表性著作就叫《大众哲学》。哲学的大众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哲学工作者提出的一个口号。这个口号是在“文艺大众化”、“社会科学大众化”、“科学大众化”等口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文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可以大众化,哲学是否可以,艾思奇首先做了尝试。1932年他开始在《中华日报》上发表哲学短文。1934年,他调入《申报》,负责编辑“读书问答”专栏,这就使他接触到了广大读者提出的哲学、社会、人生等方面的许多问题,仅仅一年左右的时间里,艾思奇和其它编辑一起,就为读者解答疑难问题1800件,这为他撰写《大众哲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后来“读书问答”栏从《申报》分出,形成了由爱国人士李公仆先生任主编的《读书生活》半月刊,这就为艾思奇提供了哲学大众化的阵地,他先后在《读书生活》上发表了24篇哲学讲话,受到读者的欢迎,并于1936年1月以《哲学讲话》为名结集出版。1936年6月印行第四版时,更名为《大众哲学》。《大众哲学》全书共四章二十四节,11万字。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从而从以上几个方面阐述了辩证唯物论。 
    大众化,是《大众哲学》的第一个特点。艾思奇在《大众哲学》中明确指出“哲学并不神秘” ,“哲学不是虚无缥缈的学问” ,哲学的“踪迹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找到” 。从而把哲学由玄妙的殿堂引入实际生活,使哲学和人民群众接近,使人民群众知道日常生活中就有哲学,这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一件开创性的工作。这本为大众写的《大众哲学》,在大众中确实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解放前《大众哲学》就印行了三十二版,供不应求。1979年又印行了三十五万册,仍旧一售而空。可以说《大众哲学》是通俗哲学著作中出版次数最多的著作。艾思奇在谈到《大众哲学》时说过,“我只希望这本书在都市街头,在店铺内,在乡村里,给那失学者们解一解知识的饥荒,却不敢妄想一定要到珍贵的大学生们的手里,因为它不是装潢美丽的西点,而是一块干烧的大饼。”李公仆在《大众哲学》的序言中称赞说:“这一本书是用最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溶化专门的理论,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的气力能够接受。这种写法,在目前出版界中还是仅有的贡献。”他强调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内容,全是站在新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上写成的。新哲学本是大众的哲学,然而过去却没有一本为大众而写的新哲学著作。”《大众哲学》是结合大众所关心的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范例。 
    通俗化是《大众哲学》的第二个特点。哲学的大众化,离不开哲学的通俗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大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结合大众熟悉的历史故事,身边的实际,深入浅出地阐明深刻的哲理,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并比较快地为人民大众所掌握的重要方式。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扫以往哲学艰深玄奥的色彩,从每篇的题目到内容的表述,都十分注意通俗化。象“一块招牌上的种种花样”,“牛角尖旅行记”,“卓别林和希特勒”,“天晓得”,“笑里藏刀”,“七十二变”等小标题,就别开生面,引人入胜,把深刻的哲理融化在生动的故事里,用群众的语言表现出来,从而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易于为大众所了解和接受。 
    现实化是《大众哲学》的第三个特点。哲学的大众化、通俗化,是为了哲学的现实化。艾思奇指出,“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要能够真正解决人类生活事实上的问题,要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才足以证明它是事实上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能担负起改革世界的任务,就必须与革命的实际行动结合,成为指导革命行动的观点。必须把握大众,成为物质的力量。”《大众哲学》所以在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中产生广泛影响,除了其大众化、通俗化的表现形式之外,最重要的,是它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反映了广大群众最为关心的民族救亡图存问题。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支歌、一本书,在进步青年中影响最大。一支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一本书就是《大众哲学》。许多人就是看了《大众哲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去了延安。蒋介石曾一声叹息,“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防线,”这足以证明《大众哲学》的影响是何等巨大。据北京大学一位老教授回忆: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准备南迁,校方动员学生把书籍交到学校统一保管运输,结果发现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本《大众哲学》。 
    推动与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同样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课题,也是哲学理论工作者的光荣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生活的哲学,一定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要特别注意传播方式的改进与创新,通过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入耳入脑的大众话语,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在这方面,理论工作者既责任重大,又大有可为。为此,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发展逻辑和规律,防止庸俗化。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人民中间却获得了广泛的传播,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普及与解放有着直接的关系。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与普及,对于推动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存在着相当明显的简单化、庸俗化、形式主义的毛病。 
    二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学术含量,防止低水平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是大呼隆,不是大数量,而是学术性与现实性,学术视角与现实关注的统一。这就尤其需要理论创新,尤其需要防止低水平重复。现在的课题、项目、工程很多,论文、著作更是不计其数,但是却多见横向挪移,鲜见纵向提升,低水平重复的现象相当严重。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学术含量和学术品位,克服低水平重复,是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大课题,也是关键所在,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作者: 郭建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