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主要是指苏联30年代形成的、以斯大林教科书为范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及其模式。 对于它的地位和作用,理论界反映和评价不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和不同观点: 首先,从传统体系本身及其内容和观点来看。有的学者认为,苏联教科书的体系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未能看到更多的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情况下形成的,毕竟有其历史的局限。这一状况,即使在当时也不能说是代表了马克思主义的最高水平。同时,它对我们来说终究只是“第二手”的马克思主义,必须经过核对“第一手”的资料之后,我们才能得到“原本的”马克思主义。并且应该看到,不论对苏联教科书体系的得失功过如何评价,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历史使命事实上已完结了。而在经过近几十年的“文本核对”和“实践检验”之后,在理论观点上,苏联教科书体系只能说是部分正确地阐述了某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而在总体上,包括精神实质、逻辑结构、思维方法特征等在内,并没有反映出马克思哲学的全貌和特征。特别是其中有不少内容还停留于“前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以前达到、并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做了思想准备的那些思想成果)的水平,有的甚至是错误的。 有的学者认为,苏联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是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以及列宁的一些论述创立的,总的来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科学体系:第一,它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多数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的;第二,它力求与外部世界相一致,这是一切科学的共性;第三,它主张哲学应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随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这也是一切科学的共性;第四,它有明确的对象和与对象相一致的原理,形成宇宙观、认识论和历史观三个组成部分;第五,有一个基本符合从抽象到具体原则的逻辑体系。 有学者认为,这个体系不够完整严密,也大大影响了它的科学性:第一,它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是一个还是几个都不清楚;第二,因而它究竟有哪些组成部分,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也不清楚;第三,20世纪特别是其后半期,世界形势与科学均有巨大的发展,这些发展为哲学提供了哪些内容,都还来不及吸收,甚至西方当代哲学发展中合理的东西以及传统中优秀成分也还来不及充分吸收,已有的若干合理的范畴当然也有进一步发展的问题;第四,作为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它从何开始,如何展开,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前后次序需要调整。 其次,从传统体系的叙述方式和表述来看。有学者指出,传统哲学模式和过去的教材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于以科学的方式追问哲学问题,构建哲学体系。而如何真正以哲学方式追问、思考哲学问题非常重要,哲学不是科学,不是实证知识。有学者指出,过去教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经典”表述,从根本上说是物质本体论的。它体现着一种实在论立场和知识论的取向,带有浓厚的经验主义色彩。把哲学降低到科学的层次,即“反思”沦为“反映”。从而丧失了哲学应有的睿智。 第三,就传统模式和体系呈现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来看。有学者指出,传统教材只是在近代唯物主义本体论认识论传统中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意义,因而是一种实体性、单一性思维方式。所谓单一性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要求各国的革命运动遵循同一模式;所谓多样性就是强调各国文化、历史发展的特殊性,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与各国文化和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即要求使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由于这一特定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以教条化与反教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反教条化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研究方法来看,过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遵循的是逻辑主义的研究方法. 逻辑主义方法的缺陷之一,就在于以预设的概念或哲学观念为逻辑前提,探讨哲学概念或哲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这种研究方法把哲学研究变成了概念的演绎,从而把哲学的研究封闭在概念的体系中,切断了哲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它追求的是哲学的单一形态,它所描述的哲学史,必然是单一形态的哲学史,它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和叙述也必然是线性的、平面的,无法把现实的问题提升到应有的理论高度,结果造成了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的分离。其症结所在,是理论研究单薄,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悬置在本体论、认识论等抽象思辨的层面上,没有去研究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哲学问题及其方法论。相反,如果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把概念的研究转化为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就能够走进中国的现实。据此,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哲学的思维方式或范式变革的特质与核心贡献,恰在于它实现了对传统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框架的根本性变革与哲学思想视野的总体性逻辑转换:一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革命;二是哲学思想体系的革命;三是以社会历史为终极视野和总体性本题论规定。 当然,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和体系的评价,我们需要一个全面、客观的态度,切忌简单化、武断化。苏联教科书的体系不能说是完全错误、一无是处的。但时至今日,为了更加自觉地深刻总结和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更自觉有效地探索开拓其发展的新局面,我们就不能不注意其中的缺陷和局限。今天,我们只有克服传统体系和模式的缺陷,才能重新焕发起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机,使之更好地发挥其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认识和评价,理论界尽管很难达成一致,但有一点是大家都迫切感到的,这就是:一如既往、照本宣科似地沿用过去的体系和模式,已被实践证明不行,因而如何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成为学界普遍关注和探讨的课题。这里,除了内容上的更新之外,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和体系在叙述方式和表述问题上,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问题上,也都亟待发展和创新。 作者 :张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