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决定,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这是新华社8月下旬发布的消息,然而,家住北京丰台区的周老先生一家却为刚上一年级的孙子缴了5万元择校费进了据说是教学质量好的学校,这让周老先生很是想不通,孙子每学期80元的学杂费倒是不再收了,但为此缴5万元入学,免费的这些钱就不算什么了。怎么国家越有钱,小孩上学交的钱越多呢?(《中国青年报》10月14日) 那么,这昂贵的择校费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北京东城区的一位小学校长称,学校收取择校费主要用于提高教师待遇,因为经过政府几年的投入,现在学校之间的硬件设施差别不大了,但工资差别却不小:大学校和小学校有差别,名气大的与没有名气的差别更大。因此,这位校长一直在盼望着能够全区教师工资一体化。不过,实施这样的“阳光工资”之后,这位校长仍旧会有担忧,那就是,到时,“好学校”同样也有头疼的地方,那就是那些背后有极硬关系的“硬条子生”,而对于这样的学生学校往往只能接收,因为“以权择校”比“以钱择校”更难对付。 看来,影响学生家长跨所在学区“择校”的,表面看,学校的利益驱动,但其背后,却是教师待遇差别各校、各地区不一样所致,也就是说,是相关部门对于不同学校、不同地区教师待遇的不统一所致。但是,同样重要的另外一个因素还在于,“好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更多,因此,对孩子寄托厚望的家长们往往会不惜一切,把孩子送到那些优质教育资源更多的学校去,这样,高昂的择校费也就会居高不下。 我们承认,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为了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而做出的巨大努力,比如,在硬件设施上对差校“扶持力度”更大,实行校长、教师的合理流动等等,但问题是,这样的改革力度并不够。而“重点学校”、“名校”之所以多年来“大旗不倒”,除了这些学校在极力维护这样的“大好形势”外,还在于一些政府把这些学校当成了对外展示的窗口和自己的政绩。正是由于这样的深层次利益,“校际差异”便长久得不到解决,因此,昂贵的“择校费”便一年又一年“丰富”着“重点学校”、“名校”的腰包,便一年又一年成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形象工程”。 的确,完全改变校际差异是不太可能的,但是,相关部门能否真正在这方面狠下心来,在统一加大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师待遇之外,在继续不断弥补“差校”“弱校”的硬件的同时,加大对这些学校的师资方面的扶持力度,比如,让“名校校长”来担任这些学校的校长,让名校的教师更多地到这些学校任教,让同一地区之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完全共享呢?这样做,对于相关教育行政部门来说,真的很难吗?如果不这样做,如果相关部门依旧没有从那种既得的利益和政绩中跳出来,那么,谈了一年又一年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就注定不能真正实现!这既是经验,又是教训! 或许,昂贵而倍受诟病的择校费真正取消的那一天,才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的一天!(作者:张东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