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一剪,浆糊一粘,大名一签,长长一篇。”“博士三年,论文一篇。东拼西凑,也能评优。”“课题不掺假,典型一大傻。”这是近年来有关博士论文造假流行的一些顺口溜。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河口海岸科学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上,针对博士生论文造假情况,华师大教授何青说,“这与我们的博士生淘汰率极低且毕业又相对较容易有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淘汰率高达47%,而我们国内只要考上博士生,就几乎人人可以拿博士文凭,这造成了个别博士生不专心学问,不认真从事课题研究。”何教授因此提出,我国博士生的淘汰率应当保持10%至20%的比例。 前些年单位里形容大学生多,习惯说“现在大学生多得用杈卷”。近年来人们突然发现,“多得用杈卷”的早已越过研究生,升级为博士生喽。 起先博士到单位,人们都会刮目相看,包括单位最高首长,那都用敬仰的目光,言必称专家,时不时虚心讨教一番。 可近些年来,随着多如牛毛的博士不断涌入单位,随着博士一再降低要求,不提房子,不讲待遇,不挑工作,更有大批博士游离于单位大门之外,通过各种关系,削尖脑袋想进单位和大学生抢饭碗,而进来后的表现也没高过大学生多少,人们便越来越觉得,博士生好像是“注水”的,也就那么回事,一般般化。 美国博士的质量有多高,是不是货真价实,咱不太清楚。但何教授在公开论坛上有说人家的淘汰率几近一半,我相信这肯定是事实。何教授因此结合咱们博士培养的实际,提出淘汰率应当保持10%至20%的建议,看上去的确有些道理。 但问题是,淘汰10%,或者封顶20%,我们的博士就会货真价实起来了吗?我看,恐怕没人敢打这个保票吧? 要为国产博士“正名”,笔者以为首先需要搞清以下四个问题: 一是博士论文是否都十分必要?与其让博士造假做假,写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论文充数,不如把博士的时间节省出来,干一些和袁隆平先生一样有意义的事。 二是我们是否非得要培养这么多博士?据国务院学位办主任杨玉良院士今年4月透露,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2006年,美国培养的博士有5.1万人,我国培养的博士达4.9万人;2007年,中国博士人数继续上升,已超过5万人。(东方早报,2008年4月30日)。 三是我们培养这么多博士,都用来做什么?想当然地回答,肯定是用来做科研教学的。但现在博士就业出现新动向,数据显示,半数以上的博士都进入政府当了公务员,基本算大材小用、白抓瞎了。 四是我们培养博士的程序,是否还应该那么教条?计划经济时代,人才匮乏之时,政府出钱,培养一些科研急需的高精尖人才,可行。可在眼下社会岗位有限,人才供需已超饱和的状态下,我们是按市场需要培养博士?还是一如既往,循老规矩继续按部就班培养“学而无用”的博士? 这些问题不解决,博士的价值和地位便永远体现不出来,谁都不会再拿博士当回事。 因此上说,要想让博士名正言顺,货真价实,应该从培育源头抓起,按市场需要,培养学有所用、少而精的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