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要提供可以让人继续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如果把职业教育仅看做是培养谋生手段,而不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素质,只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忽视学生的发展能力,职业教育将很难走入良性循环 6月底在天津举行的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引来近千家企业到场观看,其中位列世界500强的企业就有20多家———新华社的报道称,这些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抢夺技能明星。一位企业老总甚至用“惨烈”两字来形容同行间的“抢人大战”。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新民晚报》一篇报道所披露的,在这次技能大赛中,上海中职代表队夺得团体第一,然而谈到生源,那些摘金夺银的中职校校长们却大叹苦经:“我们的招生这几年已经是‘零拒绝’了,只要肯来,一律收下。” 一方面是社会极大的需求量,一方面是令人尴尬的生源荒,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今天,职业教育“供”与“需”间反差如此之大,颇耐人寻味。 从2005年开始,职业教育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7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达810万人,比世纪初翻了一番;高职院校招生总数为283万人,也占到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总数的50%。职业教育无论院校数量、招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都占据了“半壁江山”。 但数量上的不断扩大并不能掩盖职教发展中的问题,职业教育依然处于社会偏见、生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匮乏、供需脱节等种种困顿包围中。 探讨职业教育的困境,很多人首先会将其归结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是,由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社会上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家长往往希望孩子通过考高中、上大学,进机关、当白领,拥有一个干部身份。” 传统观念的影响固然存在,但更现实的原因则在于,时下不少人将职业教育简单理解为“就业”教育、“饭碗”教育,培养出来的仅仅是熟练的劳动力,而非人才。 于是,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地区和部门实际上始终把普通教育看做主体,职业教育看做旁支。在这种认识支配下,尽管职校生连续几年的就业率不低于90%,但初次就业的薪水偏低、强烈的学历补偿欲望导致转岗、再就业能力不强以及企业对职校生的录用不乏短期行为,都让职业教育在某些人眼中永远是“二流教育”,仿佛职业教育只是为了给穷孩子、笨孩子找一个“饭碗”。 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但又不仅仅是为了找一个“饭碗”。作为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提供可以让人继续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如果把职业教育仅看做是培养谋生手段,而不是培养人才和提高素质,只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忽视学生的发展能力,职业教育将很难走入良性循环。 首先需要在就业政策上,打破身份界限,按职业或工种类别实行就业准入制。在待遇上,改变按学历确定待遇的做法,依照职业资格等级确定经济收入。 政策支持外,职业教育也需要“男儿当自强”。有业内人士表示,全国14000多所中职学校中,高质量的不到三分之一,而这一比例达到一半以上才能基本适应社会需要。 期待在不远的将来,选择职校不再是一种无奈,职校生依靠努力同样可以成为两院院士。到那时,我们也就真正积聚起了从一个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进而迈入创造大国的足够力量。(评论员赵晓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