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提升职校学生的综合就业能力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文汇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大背景下,一些职业院校大刀阔斧进行课程改革,技能培训和顶岗实习有的已经占到百分之七八十的课时。这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学校仍不能忽视学生的文化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的真正就业是以技能、理论、素养三者共同来支撑的,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观,它除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满足企业的需求之外,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宗旨与办学方向,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应当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关键性。
    以就业为导向是国家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提出的在当前我国国情下行之有效的重要发展理念。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就业是民生之本,强化学生就业能力,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发展变化的就业、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等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发展之本,也是职教与普教的根本差异之处。2005年9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加强职业教育工作,指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继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因此,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技能培养是在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下必须提倡和坚持的重要改革精神。
    学生的真正就业是由技能、理论、素养共同支撑的
    如何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重要内涵,更好地理解职业教育的“综合素质”就业,关系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败。
    职业教育与培训在促进就业方面的直接促进作用和效果如何,取决于其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程度。从现实情况来看,作为人力资源需求方的企业越来越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办学却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学习体系与工作体系之间存在差距、课程与就业岗位技术要求之间存在差距、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不紧密等。可见,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不断强化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和观念转变、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正确理解中央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即要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根本内涵。实质上,以就业为导向除了强调学生的就业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学生的真正就业是以技能、理论、素养三者共同来支撑的,它是一个综合素质的就业导向观,是一种全面的就业,它除了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满足企业的需求之外,更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健全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发挥职业教育课程的三大功能
    现代课程观指引下的职业教育课程必须发挥三大功能: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
    在职业教育改革的诸多环节中,课程改革是十分重要的一环。改革的思想和基本内容最终都要通过课程才能体现出来。现代化课程观首先将职业教育课程分为三类:一是知识类课程,二是技能类课程,三是素质类课程。根据这三类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实施方案,以期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依据上述三大类课程,职教课程的三大功能体现为:促进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应当发挥对学生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人文体系构建的重要功能,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始终发挥好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核心功能。职业教育课程三大功能的发挥实质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它不仅涉及到政府的政策导向问题,也涉及职业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保障机制的完善等各个方面。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的适切性和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必须积极调整课程结构,促进课程功能发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职业教育与培训需求。
    (作者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