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无论国家、政府还是公民,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对"儿童世界"的安全、纯洁和完整,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为所有孩子保留他们的童话世界,保留他们的纯洁、天真、欢乐和善良,就是为中华民族、为全人类保留基本的品质与美德,不仅功德无量,而且义不容辞。这是我们送给他们以及自己最好的儿童节礼物。 明天,六一国际儿童节,孩子的节日。最纯洁、最自然、最快乐的他们,也许正怀着一种柔软的热切,偷偷憧憬着期待着,让人忍不住莞尔微笑,想送他们个最美好的礼物。 现在仍是国家极困难的时刻。灾害、伤亡、哭泣,仍然压在我们心上,念及那么多无辜受难的孩子,尤令人痛心折磨,仿佛一切礼物都失去了重量。但是,刚经历了大地震磨难的小人儿们用自己独特方式,展示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不管是在安置点还是转移医院,灾区内还是灾区外,孩子,只有孩子,可以像从来没有发生过地震一样,保持着清澈的眼神,保持着无尽的欢笑,保持着对明天毫不犹豫的憧憬,无论周遭多么艰苦多么难熬。 赤子之心,人间天堂。当巨大痛苦与灾难袭来,才发现儿童世界那截然不同、宛若梦境的氛围,于我们竟如绝望中的期望,痛苦后唯一的抚慰力量。那小小的柔嫩手脚,哪来如此力道,可以把一个悲恸的民族,从废墟拉回节日,让哭泣变成歌唱? 那是一个经常被我们这些所谓“成人”遗忘了的世界。在那个世界,猫和老鼠做朋友,老虎小羊总是手拉着手;在那个世界,没有人不友爱不善良,也没有礼物不可分享;在那个世界,好人最后一定战胜坏人,没有残暴、无耻,更没有贪婪、毁灭……我们或许可以轻描淡写将其叫做“童话世界”,但那确是每一个人或短或长真实经历过的时光。这个“世界”,看起来柔弱虚幻,却是牵引生命奋进的动力源———成人社会的现实可以冷硬可以粗糙,但每个人咂摸起儿时,总那么幸福那么难舍,而且深深坚信,以孩子为代表的未来,仍有最可期待的美好。这是生活之所以为生活,而不仅仅是一连串打击与苦难的根本所在。 因此,成长固然必须,但儿童的世界,对人类来说如同美好人性的苗圃,其纯洁与安全必须得到保护。而越是成熟理性的社会,越能意识到自己精神故园的重要与必要。 然而,不知我们从何时起,开始侵入甚至摧毁“儿童世界”这个人类精神的摇篮。危险的奶粉、危险的玩具、危险的校服、危险的校车,一直到危险的教学楼……没有哪个中国的父母,不试图给儿女一个最安全和美好的家庭环境;但是,作为整个民族“童年”载体的中国儿童,却明显被忽视和侵害着———不仅物质上的丰富极不均衡,精神上的需求更被全面压抑。这是一个必须立刻反思的问题:社会转型阶段,成人世界所经历的一切苦涩与挣扎,是否可以不经控制而传递给儿童世界,甚至更进一步,让孩子承受更多的人性黑暗与残暴———因为显然,他们是最弱者。孩子不应该忧虑,更不应该害怕,梦一样的世界才是儿童的世界,为什么要让他们面对成人世界的种种无耻与暴虐呢?面对诸如毒奶粉这样的灾难,我们固然可以呼吁“揪出凶手”,但承认每个人对童年世界负有更多近似于“天职”的责任,也许没有想像中容易。 1925年,“儿童幸福国际大会”首次提出了“国际儿童节”概念,其宗旨是为儿童福利引起社会重视与爱护,使孩子们生活得更快乐、幸福。而国际儿童节被确定为“六一”,实际与二战期间法西斯虐杀和毒害儿童有关。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无论国家、政府还是公民,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对“儿童世界”的安全、纯洁和完整,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为所有孩子保留他们的童话世界,保留他们的纯洁、天真、欢乐和善良,就是为中华民族、为全人类保留基本的品质与美德,不仅功德无量,而且义不容辞。这是我们送给他们以及自己最好的儿童节礼物。本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admin) |